少數民族之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彝族人口數為8714393人。

建筑
涼山彝族民居為“瓦板房”;貴州和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樓”、“垛木房”和“廈片房”;廣西和云南東部則是“干欄式”住宅。
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于耕牧和軍事防御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
按彝族習俗,兒子結婚后需另外建房居住,父母隨最小的兒子居住。“瓦板房”的建筑材料很簡陋,大部分是山草、竹、木、砂土、塊石等,用磚瓦甚少。
河谷與高山地區略有區別。河谷地區多為土掌房,用泥土做墻、木材做板瓦,內部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子的連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區多用竹墻、板瓦,內部間隔亦用竹墻,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綁扎,板瓦上用石塊壓實,地坪一般夯土。
如今,彝族地區已普遍建磚瓦房,有的地方還建起了外觀保持民族特色,內部裝飾非?,F代化的建筑。

飲食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調料類主要采集三種野生植物,一為“哈拉古”樹葉,一為喬木“穆庫”的根和花,一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這三種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飲料類主要為酒,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又稱咂酒)、桶酒、水酒等。
涼山彝族喜吸蘭花煙,其它地區彝族喜吸葉子煙。
許多彝族地區有飲茶的習慣,茶從漢區輸入,但也有自種的,如貴州水城玉舍一帶彝族就擅長種茶,飲前將茶放在一個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開食用,稱為“烤茶”。
習俗
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彝族年:
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火把節:
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
此外,黔西、滇東彝族在農歷的三月三要過祭山節;云南石屏、元陽、巍山一帶的彝族每年要過兩次祭龍節,第一次在夏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稱“賠龍”,意為感謝龍王爺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要舉行插花節,以祝愿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廣西那坡、云南富寧一帶的彝族在農歷四月要舉辦跳弓節,農歷三月三為廣西隆林彝族的護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