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家風之二《道德經》【第十六期】
文.整理/賈引祥
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四 章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于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后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譯文:
看不見的,我們叫它“夷”。
聽不到的,我們叫它“希”。
摸不到的,我們叫它“微”。
此三者不能追問究竟,難以區分,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它起始不明、末端不暗,
它延綿不絕,不停變化,不可名狀,最終回到無形無名的虛無狀態。
它無形無狀,無具體物象,所以稱之為“惚恍”。
迎著它不見其起始,尾隨它不見其末端。
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
“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于無 物 。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后 。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譯文:
看不見的,我們叫它“夷”。
聽不到的,我們叫它“希”。
摸不到的,我們叫它“微”。
此三者不能追問究竟,難以區分,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它起始不明、末端不暗,
它延綿不絕,不停變化,不可名狀,最終回到無形無名的虛無狀態。
它無形無狀,無具體物象,所以稱之為“惚恍”。
迎著它不見其起始,尾隨它不見其末端。
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
經典故事
周幽王背道喪命
周幽王時,為了讓各地諸侯來保衛他,專門修建了許多烽火臺,如果在第一座烽火臺上點起煙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立即也點燃烽火,以此類推。這樣一座座地傳下去,能傳得很遠。每當外敵入侵、情況緊急
時,周幽王便下令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一見烽火,馬上出兵來保衛他。這是那時的有效方法。
當時,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很得他的喜歡。周幽王常常是與這位寵妃廝混終日,荒廢朝政。但褒姒雖生得艷若桃李,自進宮后卻從來沒有笑過次。有人就為周幽王出主意說:“點燃烽火,她看見了一定會樂。”周王認為是個好主意。于是不顧叔父的反對,下令點燃烽火。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后,立即帶兵馬前來。
可到京城一看,并沒有敵軍的一兵一卒,只看見周幽王在和褒姒飲酒作樂。諸侯們面面相覷。然后,周幽王就大笑著告訴眾諸侯:“我點燃烽火,只是為了逗褒姒一樂,現在看到了,請你們回去吧。”
諸侯們聽了,個個氣得無話可說,恨恨而去。而褒姒一介女子,不知緣由,只見眾諸侯匆匆來去,便問幽王:“大王,這是怎么回事呢?
周幽王說:“這只為了返你一笑。”褒姒聽子,只是冷笑了一聲。而周幽王看到她的笑容,以為是真笑,高興地獎賞給了那個出主意的人一千兩黃金。這
就是“一笑千金”的故事。
不久,西戎大軍入侵。周幽王慌作一團,忙下令點燃烽火。
但這次,各路諸侯以為他又是鬧著玩呢,看到烽火,也沒有一個前來保護他。結果,西戎兵攻進京城,殺死了周幽王。
“執古之道”,執古才可閱今。周幽王不守古道,不察今天,昏庸無道,致使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