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家風之二《道德經》【第三十四期】
文.整理/賈引祥
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
學習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二 章 萬物自賓,知止不殆
道 常 無 名 ,樸 。
雖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賓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名 亦 既 有 ,夫 亦 將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猶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譯文:
遭無名而淳樸。
它雖然微小,但天下沒有能使它臣服的。
君王若能執道而行,百姓將自覺來賓服。
天地中陽之氣相合,降下波潤萬物的雨露,人們不須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地分布均勻。
萬物興作,于是產生了名位。
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
明白了各自的制約,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
道存在于天地間。猶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臣服。
經典故事 :
李世民守道服眾心
李世民稱帝后,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股肱之臣都受到重用。
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他的舊部不滿,尤其是他的叔父李神通。
李神通說:“我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曾起兵關西。但現在就連房玄齡這樣的人都位居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再說,我還是他李世民的長輩呢!”
他的話影響不小,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李世民秦王府的舊部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民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是我的至親,我非常尊重您。但論功行賞的規則,我想您也知道。您雖然首倡義軍,但后來元功于國家,所以不能受賞。而且,您曾打過兩次敗仗。而房玄齡等人曾多次救助我,否則我軍必敗。所以,我要重賞重用他們。而您是我的叔父,就以您做開國先勛同功論賞,好吧?”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
李世民接著說道:“為政之道,只有無私才能服眾。行賞要按功而論,任有用之才,才能保我李氏江山。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不少人缺乏才德,只會怨天尤人,如果因為他是我的舊部就獎賞他,那我不成了昏君嗎?這不符合治國安邦的大道啊!”
李神通聽了,心悅誠服。此話傳到眾人耳里,無不伸出大拇指。大家紛紛表態:“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舊部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盡力報效國家,效忠陛下了。”
李世民因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眾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