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V无码一级片-亚洲欧美激情综合第一区-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机械有限公司|www.fsprs.com

祥和家風——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來源:天下賈氏一家親時間:2018-07-24 18:08:36編輯:wuxing 當前位置:首頁 > 祥和家風 手機閱讀

文.整理/賈引祥


  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guī)“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及解釋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解釋】不要去討好巴結(jié)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對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貪戀新朋友或新事物。
 
《小故事1》 宋 弘 念 舊

  東漢時期宋弘做司空的時候,正值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剛剛死了丈夫,光武帝就和湖陽公主談?wù)摮锏某甲樱ヌ剿囊馑肌:柟髡f:“宋公有很威嚴的容貌和很有道德的器識,在一班臣子里沒有一個趕上他的。”光武帝聽了,就去對宋弘說:“俗語說,做了官,好把貧賤時候的朋友換過了;有了錢,好把窮苦時候的妻子換過了,人情上不都是這個樣子嗎?”宋弘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就是說,凡是貧賤時候交的朋友,是不可以遺忘的,同過甘苦吃著糟糠的妻子,是不可以離異的。光武帝聽后,很贊賞他,就對湖陽公主道:“這件事情還是算了吧。”

  宋弘的做法千古流傳,他真正做到“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對朝夕相處的妻子念念不忘,而不去討好巴結(jié)富有的人。而現(xiàn)在有些人,富有了,當官了,就不尊重夫妻間同患難的艱難歲月,喜新厭舊,同妻子離婚,這種做法,是很損自己陰德的,讓自己的祖宗蒙羞,所以我們應(yīng)該向宋弘學習,夫妻應(yīng)該既能共苦,更能同甘,建立一個美滿幸福和諧的家庭,夫妻相伴白頭偕老。
 
《小故事2》孩子殺父母的真因

  有一個孩子,家里很有錢,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孩子伸手向父母要錢,父母就給。后來竟然一個月要花掉一萬多塊錢,而孩子不過還在讀書而已。父親這才覺得不對勁,就對他說:“從此以后我不再給你錢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當了兩年兵。孩子回來之后,因為惡習太深了,仍然改不過來,還是跟父親要錢。父親狠下心來不給,兒子為了得到父親的錢,最后竟然雇了殺手殺死了父親,而且不只殺了父親,因為保險箱的鑰匙在母親手里,他居然把親生母親也殺了。這樣的悲劇可能不是只有這一出而已,當誰沒把自己的孩子教好,這出戲就有可能搬到誰的面前演。所以沒有教育好孩子,寵壞了,再多的錢也無法解決問題。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絕對不是錢,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還有四川的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親自煮飯給他父親吃,他父親吃完之后,倒在地上抽抽搐而死。過了沒多久,母親同樣吃完飯后也死了。當他在祭拜父母的時候,一祭拜完,馬上不耐煩地把那些祭拜的食物倒入水溝里。他的 嬸嬸看到這一幕心里一驚,這個孩子對父母一點恭敬心都沒有。突然這個孩子又走過來問嬸嬸說:“嬸嬸,我爸爸媽媽是不是買過保險?”這句話一說出來,嬸嬸突然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不對勁!馬上報警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才發(fā)現(xiàn),都是這孩子親手下的毒。他為什么殺父母呢?保險費才一萬多塊,動機更是可怕,竟只為了買一部手機。我們聽到這個事件,覺得一個孩子居然為了要買一部手機,把最親的父母都殺了,他的心中已經(jīng)沒有恩義,沒有道義更沒有了情意,只剩欲望了。回過頭來思考一下,孩子對物質(zhì)有這么強烈的欲望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誰教的?父母。所以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父母應(yīng)該冷靜下來思考,絕大部分父母走到中年的時候,他會覺得人生很苦,忙了大半輩子,教出來的孩子會讓自己每天睡不著覺。所以人不懂道理,人生真的會走出一個讓他非常感嘆、非常無奈的結(jié)局出來。

  究其原因,就在于父母沒有真正把孩子的德行教育擺在第一位,有些道理不弄清楚,就真的很難放下對名利的追逐。說實在的,名利的追逐快不快樂?對家庭生活充不充實?既不快樂也不充實。所以現(xiàn)在提倡“爸爸回家吃晚飯”,不然家庭的氣氛都沒有。不要把人生經(jīng)營成“忙、盲、茫”。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忙”是會意字,是“心亡”了,不敏感了,死了,不能去體察到別人的需要了。所以人一忙,頭腦就不清楚,甚至等忙得突然回過神來,孩子最好的教育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忙到最后也“盲”目了,看不到親人的需要,看不到親人的感受,就如同像個盲人一樣。很多丈夫忙了幾十年,夫妻關(guān)系出問題,孩子也不能溝通,身體也搞壞了,他還搞不清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還覺得我一心一意為這個家,怎么會落了這么個結(jié)局,真是覺得心里很“茫”然。到底人生應(yīng)該怎么走才對?問題出在哪里?原因就在于沒有培訓(xùn)就上崗了。

  兒子結(jié)婚時,父母應(yīng)該要對兒子講,兒子啊,現(xiàn)在你要娶妻生子了,在岳父岳母面前要孝順,做一個有恭敬心的女婿;在妻子面前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丈夫;在孩子面前做一個慈嚴的父親。(女兒要出嫁時,父母應(yīng)該對女兒講,女兒啊,你要嫁人啦,首先你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媳,孝順公公婆婆;要做一個柔順、賢慧的妻子,恭敬丈夫;要做一個善良的母親,照顧孩子。)大家想一想做父母的有沒有說過?大多數(shù)沒有說過。經(jīng)典中云:“先子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是我們沒有把這種良好的道德傳遞給我們的孩子,所以出毛病了。

  因此我們做丈夫的不應(yīng)該再走“忙、盲、茫”的人生,要活得明白清楚,走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我們要學會拒絕,拒絕可以用兩張王牌:父母、妻兒。如果你的朋友對你孝順父母和盡丈夫、父親的責任都不理解,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為自己太沒原則,不會拒絕,當你很有原則的時候,你所有的這些生意伙伴就會來順應(yīng)你的原則。我們要堅持每一個禮拜天不應(yīng)酬,中午一定跟家里人吃飯,這樣家庭生活很穩(wěn)固,常常有跟家里人溝通的機會,贏得了教育孩子的時間。

  我們反觀一下,我們現(xiàn)在跟孩子互動是用什么方法?常常是通過物質(zhì)手段:你這次月考假如考得好,帶你去吃很昂貴的雪糕,這是小學時候;上了初中,你假如考試考得好,就買一輛腳踏車給你;高中的時候考試考得好,就可以買一臺數(shù)碼相機。孩子拚命在學的動力是什么?他的動力是物質(zhì),不是教育孩子要成就自己的人生,進而可以奉養(yǎng)父母、服務(wù)社會,而是為了達到他追求物質(zhì)的目的。

  有一個初中生剛考上高中時對他母親說:“媽媽,你應(yīng)該幫我買幾件上千元的名牌衣服。”他媽媽說:“為什么?”這個孩子說:“我考上高中,幫父親省了幾萬元。不然我沒有考上高中,爸爸還要去幫我張羅,花一大堆錢,幫我買一個高中念。”你看孩子的腦子里裝的是什么?欲望,都是用錢在衡量任何價值。所以當下一代如果都以欲望為追求目標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某縣一個兒子將父親殺了,這是違反倫理綱常的嚴重事件,所以地方上報給朝廷。皇帝知道此事后,立刻將知縣撤職、將巡撫記大過兩次、將巡撫上面的總督記大過一次。并派人將這個縣的城墻扒掉一個角,目的有三個:一是讓這個縣官知道,他管轄區(qū)域出現(xiàn)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他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子民,雖然被撤職,但這件事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也是對他的懲罰;二是讓全縣人民都知道,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也是全縣人民的恥辱,要引以為戒;三是讓全國都知道,哪個縣出現(xiàn)這種事件,都要這樣被懲罰。

  古圣賢教育包括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什么是教育?《說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

  所以,地方官員對于他所管轄人民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古時候各級行政長官都能做到“做之君,做之親,做之師”,做之君,是要領(lǐng)導(dǎo)好這個地方的大眾;做之親,是要養(yǎng)育這個地方的大眾;做之師,是要教這個地方的大眾怎樣做人。教育是慎于始的,因此父母應(yīng)該更重視家庭教育,扎好德行的根。

  父母應(yīng)該教兒女怎么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了凡四訓(xùn)》中告訴我們:“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yōu),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nèi)思閑己之邪。務(wù)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賢明的父母要讓孩子樹立起這種思想,即使孩子不能成圣成賢,也不至于發(fā)生以上的悲劇,做家長的一定要警惕啊!如今國家提出“以德治國”,重視青少年道德教育,這是國家民族的光明,是中華民族振興的號角。
 

祥和家風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