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的意義是?
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種特別“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由于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對字輩譜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
字輩譜,又稱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親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
儒家倡導的長幼有序、孝悌仁愛的道德觀念,并用家庭成員約定俗成和繼承下來的風俗習慣,有效地維護血緣秩序,履行個人在血緣等級關系中被確認的權利和義務。華人的姓名系統,是早年維系血緣秩序的重要環節;而“字輩譜”正是這一血緣秩序文化的象征。
典型的華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與二字名所構成。姓為祖先遺傳;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張正權中的“正”字)是作為家族輩份的象征,須按字輩譜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張正權中的“權”字),則按父母意愿自由選取。因字輩譜為同宗族人所共有,大家皆按系譜取名,所以這類名字在民間又稱“族名”、“譜名”。
一般上,字輩譜所選之字是由開基祖(始遷祖)定的,并被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后裔子孫按照字輩譜取名,一輩一字,世次分明地傳承下去。即使家族分遷,散居各方,或年代久遠,支派浩繁,世系龐雜,只要按字輩譜取名,就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亂。
所以,這套高度文化化的輩譜制度,是確保家族血緣秩序永不紊亂的重要方法。昔時家譜在編訂字派之前,均有明確的詮釋。譬如山東日照丁氏,他們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時,從第十三代開始將字輩定為:“惟我家譜,履歷備詳,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來照,相宅河北,天啟開科,崇禎任職,鄉賢名宦,德言事功,顯揚令緒,繁育興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綿長,丕承祖澤”這套字輩以四言的形式,敘述了日照丁氏的來歷、遷徙、發展以及對子孫后世的祝福與期望。
字輩應該說一部完整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個家族的印記。其實字輩也算是一種比較隨意的文學形式,它的隨意性體現在,雖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詩那樣講究嚴格的押韻,不像詞曲那樣必須套用現有的牌名。通過字輩可以把兩個不認識的人團結到一塊兒,可以使陌生人之間產生突如其來的親切感。更能夠增強各群體間的凝聚力,字輩作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將它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