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賈引祥
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及解釋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解釋】不懂的問題,記下筆記,就向良師益友請教,求的正確答案。

《小故事1》 明智的母親
有一位母親,向楊老師反映,她的女兒在班級當班長,每天在家里幾乎要通一二個小時的電話,母親就讓楊老師來勸誡她的女兒。后來有機會,楊老師就單獨找她女兒談:“你為什么電話這么多?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她說:“不是的,是因為同學有很多的問題都來請教我。”楊老師說:“這樣會耽誤你的功課,對不對?”她說:“對。”楊老師再問她:“這些同學平常他們的學習態度怎樣”?她說:“有的人在抄作業題或重要答案的時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里還可以問同學。”這些同學完全以自私的心不愿學,然后遇到問題去麻煩別人,這樣做是很不應該的。
后來,楊老師就跟這個孩子講:“這樣的話,長此以往,不但你的功課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你也不是在幫助同學,而是在害他。為什么?你害他沒有自力更生,沒有辦法自己好好地學習。你應該婉轉地跟他講,你要做功課,很忙,要拒絕他。”所以在此,我們也建議家長對子女的功課,要查證一下,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有一定要及時制止。
還有一位賢明的母親,有一次檢查她女兒的聯絡簿,看到老師的評語之后,發覺女兒有許多的作業好像沒有寫,就詢問女兒,女兒說:“我要問同學,今天應該做哪些作業。”母親立刻禁止,說:“你今天應該要做的,竟然沒有做,卻要把責任再去推給別人,再去打擾別人,你有靠山,這樣不行,學習不能靠別人,一定要自動自覺。”所以這個母親她寧可隔天女兒被老師處罰,也不允許女兒抄作業,而且在聯絡簿上還寫了幾句:請老師嚴格執行,不守法、不守規矩,一定要處罰。這個孩子經過母親這樣教導,以后她就不敢用這樣投機取巧的方式。
因此,無論學生和家長,對待上述問題要引以為戒,還要做到善巧方便,這樣對雙方都有益處。
“就人問,求確義”,古人告訴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學問一定要以通達明了為主。這個通達明了要自己有所領悟,才算是真正明了。但有些人不懂自以為懂,不明了自以為明了,結果以訛傳訛,誤導了別人。我們要向別人請教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名副其實的智者,這樣對自己才會有真正的幫助。
《小故事2》
東漢時期的賈逵自幼聰明伶俐,喜愛學習。賈逵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但因家境貧困,他連紙和筆都買不起。盡管如此,讀書時,每當賈逵遇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千方百計向別人借來筆墨將問題記錄在門扇、屏風或自己制作的竹簡、木片上,然后找機會向別人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