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賈引祥
家人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玄牝之門,謂天地根
“ 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譯文:
變幻莫測,虛空博大的“道”;是沒有窮盡的,這就是化生萬物的總根源。
那黝黑幽深的生命之門就是天地萬物的生命之源h他就這么存在著,連綿不斷的生育萬物,其價值無窮盡。

經典故事:
從中醫看陰陽二氣
我國的中醫,與道家文化聯系密切。老子的思想,也反映在中醫理論中。尤其是其中的陰陽理論,可幫助我們理解老子陰陽之理論。
中醫認為,只有體內陰陽平衡,才能身體健康。所以,但凡出現了疾病,往往要調理陰陽,使之恢復成保持平衡。通俗來說,就是讓陰陽穩定在正常范圍之內,達到陰陽和諧。只有陰陽和諧,人的生命才能充滿活力。這和老子道德經》中陰陽二氣和而化生萬物的理論是一致的。
中醫中有陰陽偏盛的說法,是指人體感受了邪氣。當然這個邪氣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別。由于邪氣盛,于是就體現出邪氣盛的實證,于是治療時就采用“再其有余”之原則,即余者泄之。
而陰陽偏衰,是指人體偏于虛弱的狀態,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于是采用“補其不足”的原則,即虛者補之。
當然,這里的“泄”和“補”,都要謹慎用之,不可有偏廢。如果是單純的虛證,治療原則多以“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為主,又稱作“壯水之主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由此可見,陰陽二氣互不能少,相反相成。尤其是陰氣,在中醫上雖主虛,但不能缺少,因為它主靜主內,正如老子所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事物都有陰陽兩面,而陰為天地之母之根,它低處于幽冥之中,但卻是與陽氣相和化生萬物的根本所在。所以老子通過此物理,提出貴低貴柔貴靜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