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匠心的宋代精美扇面(二)

《紅蓼水禽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繪水邊一枝紅蓼,小花盛開。水鳥發(fā)現(xiàn)波中青蝦,悄然飛落紅蓼枝頭,引喙而啄。紅蓼被水鳥的體重與蹬力壓彎,梢頭、葉尖浸入水中。而青蝦在水中靈活地悠游,對面臨的危險渾然不覺。自然界中這驚險的一霎被巧妙地攝入絹素,極為生動傳神。
水禽和紅蓼設(shè)色鮮麗,工筆細寫。小鳥纖細的毛羽清晰可數(shù),連蓼花粟米大的花冠也用紫紅、粉白暈染得一絲不茍,層次分明。而水中的青蝦和荇藻則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現(xiàn),唯以淡墨綠一色染成,類似寫意畫法。因而雖不畫水,卻水旱兩界分明。
對幅有耿昭忠題記:“傳寫物態(tài),蔚有生意,徐崇矩豈惟不墜祖風(fēng),直可領(lǐng)袖后學(xué)。襄平耿昭忠題。”
存《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著錄。

《青楓巨蝶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左下方伸出嫩綠色楓樹一株,枝葉婆娑。一只赭黃色巨蝶從右上側(cè)凌空飛臨,與楓葉構(gòu)成平衡的對角關(guān)系。更有鮮紅色瓢蟲伏于楓葉之上,十分俏皮。畫風(fēng)高度寫實,細致入微。
畫法的特點一是細線勾勒,筆若游絲,使蝶與枝、葉的形態(tài)皆極為輕倩靈秀;二是設(shè)色淡雅明快,紅、綠、黃對比鮮明,給人以清新出塵之感,不落濃艷俗套。
本幅無款。鑒藏印鈐“大觀”葫蘆形朱文印以及“石渠寶笈”、“樂善堂圖書記”、“重華宮鑒藏寶”3印。鈐清乾隆、嘉慶二御覽印。存《紈扇畫》冊中。《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長橋臥波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高架平湖的木橋刻畫精微,與波瀾不興的水紋相映成趣。畫面大片的空白使得作品兼具堅實與空靈之美,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效果給觀者以“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想象空間。
繪朱紅長橋一座,橫臥江面,兩岸房舍成群,古塔高聳,樹影婆娑。河面水波漣漪,舟船點點,以破長橋的呆板形體。遠方云霧中露出銀裝素裹的山峰,分外妖嬈。全圖用筆精工,設(shè)色艷美,構(gòu)圖空闊浩渺,意境深遠,是南宋早期畫院高說所作。
此圖原載《紈扇畫冊》。畫中鈐有「儀周珍藏」印一方,說明此圖曾為清人安岐收藏,見《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秋樹鸜鵒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5 cm x 2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繪秋日里一只鸜鵒棲于桐樹之上,利爪緊握枝干,扭頸側(cè)目似在諦聽。
鸜鵒目光銳利,體態(tài)豐滿,尾翼整潔,羽毛黑亮,而樹葉則滿布蟲蝕,拘攣蜷曲,顏色枯黃。構(gòu)圖奇崛突兀,迥異常品。
鳥為純黑一色,故全身皆用墨染,然不同部位之毛羽的質(zhì)感、層次均表現(xiàn)無遺,何止“墨分五色”而已!古人墨法之妙于此見之。
蝕朽的樹葉在畫家高超的技法下“化腐朽為神奇”,勾描暈染,層次豐富。中國工筆畫常寫病葉,原因在此。而此圖之葉堪稱極致。
此圖原載《紈扇畫冊》。圖畫一鸜鵒棲止于枯樹上,回首注視遠方。鳥的造型準(zhǔn)確,形象生動。羽毛不用細筆勾,而用濃墨染,體狀物態(tài),極為美妙,為宋代寫生花鳥畫杰作。
本幅無款識。鑒藏印鈐“大觀”葫蘆形朱文印和“桂坡安國鑒賞”及“宣統(tǒng)御覽之寶”朱文印。
曾經(jīng)《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晚荷郭索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4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一只碩大的河蟹張牙舞爪踞于殘荷之上,肥重的身軀竟將荷梗壓斷。襯以蒼老的蓮蓬、枯黃的荷葉、稀疏的蘆荻,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shè)色鮮艷濃重。
舊簽題 “黃居寀”作,究其畫風(fēng),與黃居寀相距甚遠,故改為無名氏畫。
此圖原載《煙云集繪冊》(《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
《圣朝名畫評》云:黃居寀亦善畫花竹毛羽,多與筌共為之,其氣骨意思,深有父風(fēng)。孟昶時,畫四時花雀圖數(shù)本,當(dāng)世稱絕。
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于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對開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從來螯蛫善橫行,稻熟秋風(fēng)意氣生。甲介向稱無所畏,如何每入膳人烹。”鈐“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璽印多方。

馬麟《秉燭夜游圖》
冊頁 | 絹本 | 設(shè)色 | 24 cm x 25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冊頁 | 絹本 | 設(shè)色 | 24 cm x 25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
一士人據(jù)太師椅當(dāng)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致細膩,表現(xiàn)宮廷園苑亭廊建筑和園林布局,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致的特點,極富有情致。
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臥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nèi)主人的目光。他喚來了仆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於亭內(nèi),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癡了。
宋人愛花成癡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鍾情、癡狂。
海棠激發(fā)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
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xiàn)了宋人園林建筑的典雅;庭園里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xiàn)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單調(diào),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畫家馬麟,對於人物、花鳥、山水情態(tài),有著敏銳的觀察與刻劃的能力,是南宋了不起的宮廷畫家。這幅《秉燭夜游圖》上有其名款,堪稱是他的存世名作了。

李安忠《晴春蝶戲圖》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5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絹本 | 設(shè)色 | 23 cm x 25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繪體態(tài)雍容華麗的鳳蝶、嬌小素凈的粉蝶等蛺蝶15只和胡蜂1只,或平展雙翼,或振翅飛舞,在明媚的春光下宛若俏麗的花團漫天綻放,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出“蝶戲”的創(chuàng)作主題。
在蜂、蝶的塑造上,勾勒與渲染渾然一體,先以極細而淡的線條勾勒輪廓,然后再“隨類賦彩”,或以粉白、土黃多層積色,或在墨線中填重彩,暈染工細而色澤豐富,展現(xiàn)出蛺蝶翅翼的絢爛之美。
本幅無款識。鈐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原載《四朝選藻圖》冊,舊簽題“李安忠作”。裱邊鈐“太上皇帝之寶”、“八征耄念之寶”。
對幅有清乾隆御題七言詩一首:“蝡肖翹高復(fù)低,春園風(fēng)物已昌兮。宣和畫院曾經(jīng)試,何未明拈逐馬蹄”。鈐“八征耄念之寶”、“自強不息” 等印。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