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意評價是一種修養
很喜歡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臺詞: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感受到的悲喜并不相通,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就像有人說的:
不要貿然評價我,你只是知道我的名字,可你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聽聞過我的行為,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么。
誠然,對待任何人事物,未了解其背后實情前,不隨意評價,就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01
對看見的表象,不隨意評價好壞
俗話說:眼見未必為實。
有時候肉眼所捕捉到的畫面,并非事物的全部真相,你看到的也許不過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記得看過一個火爆了朋友圈的泰國廣告視頻:
視頻的開端,經營市場的老板娘,帶著極其兇煞的面孔,來勢洶洶,前往收取小販攤位租金。
到賣肉的攤位前時,她極其兇橫,一把奪過賣肉小販的秤摔了。
而這個“仗勢欺人”的畫面,剛好被在場的網友錄制視頻發到了網上。
不到三天時間,視頻點擊量便過百萬,激起眾怒,輿論幾乎一邊倒都在責罵這位老板娘。
很多看客義憤填膺,罵她“死老板娘!變態”;還有網友呼吁“別去這個市場買菜,讓市場關門”;甚至有人詛咒“這樣的人,怎么不死一死”。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你目前看到的這樣嗎?接下來令人想不到的是:
老板娘要求市場的干凈整潔,是為了吸引顧客前來買菜,照顧商販生意;
看起來兇巴巴收租金的她,商販多給的租金,會立馬退還;
帶走商販,是因為商販病犯,帶他去僻靜的地方休息;
搬走商販的東西,是幫商販解決賣不出去的剩貨;
而引起眾怒視頻中摔了攤販的稱,是因為賣肉商販缺斤少兩欺詐顧客;
視頻到最后現出這樣一句話:
人的價值不能僅僅以你所看到的畫面作為評斷,打開你的頭腦,用智慧看見沒看見的事。
像網上一句很有道理的話說: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別人,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并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而一個真正有素養的人,都應該做到,在未了解事物全部真相之前,絕不要妄自論斷,學會閉嘴,有時候是最明智之舉。
有時,不輕易去評價事情的好壞,也是一種修養。
02
對聽到的事情,不加以評價和傳播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讓我特別印象深刻:
在學校里很多人喜歡結成小團體,然而,有一位女生很內向,常年獨來獨往,也不參與同學們之間的活動。
有一天班里的另一位女生因惡作劇,開始跟身邊的同學說內向的女生有心理疾病,我們不要靠近她。
小伙伴聽后又告訴了其他比較好的同學:你看那個女生獨來獨往,據說精神有問題,有傳染病,我們最好遠離。
不久后,傳到了內向女生的耳朵里,版本竟變成是:她有艾滋病,和她做朋友的人,都會被傳染。
事情到最后,整個校園的人都知道了,所有人見到她就像見到鬼一樣,躲著避著。
而在那個年代,所有人看待艾滋病就像看待瘟疫一樣,她的家人也因此事被鎮里人排斥和冷眼。
沒有人關心真相,大家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們全家人,卻又在背后瘋傳流言蜚語。
最終,她的家人不堪其擾,只能幫她換了學校,搬了家。
多年后,當真相再次被傳入眾人之耳,所有人紛紛唏噓,那些以耳聽之事,亂下論斷傳謠者,更是愧疚難當。
然而傷害已經造成,沒有人能為過去的罪過買單,而謠言之下的受害者,每每回憶此事,都像一場噩夢,久久未散去。
故事到最后,分享這個故事的人說:其實我就是當年受害者的親人。
這個故事,不管真假,其實都在警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內向也好,活潑也罷。
有時候,不了解實情,我們不應該以他人的性格、身邊人嘴里吐露的只言片語,來論斷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