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猶豫,越窮
哈佛大學有個教授,在對貧富問題進行研究之后,得出一個結(jié)論:
人們變窮的九大原因之首,是猶豫。
越猶豫,越窮。
雙十二剛過不久,友人就跟我抱怨:“選擇的東西太多,互相比對,猶猶豫豫沒買,現(xiàn)在想買了,要貴上好多錢?!?br/>我想起布里丹毛驢效應(yīng):
有個叫布里丹的哲學家養(yǎng)了一頭驢,他每天都買一種草料來喂養(yǎng),不多不少。有次,送草料的人多送了一堆草料。
毛驢面對兩堆草料,一會比較它們的顏色口味,一會比較它們的新鮮干濕,一會比較它們的數(shù)量質(zhì)量,就這樣在猶豫不決,遲疑不定中,站在原地活活餓死了。
在決定人生軌跡的大事件上考慮周全無妨。
但在細碎小事上,猶豫只會消耗時間和精力,然后在內(nèi)耗中錯失了許多機會。
有人說過,“命運的戲謔就在于,你一直猶豫不決,等到終于下定決心,已經(jīng)到了謝幕的時間。”
時不我待。
拖延型猶豫,窮在失去機遇
拖延和猶豫如孿生兄弟,互相成就,因為猶豫而導致拖延,因為拖延而與機遇失之交臂。
買房一事,有些人便慎重過頭。早年間,因為猶豫,他們一直觀望拖延,最后眼睜睜地看著房子漲價,留下痛悔。
也許果斷不會變富裕,但果斷可以把握住機會,才有改變的可能。
孫玲原是個深圳流水線工人,如今坐在谷歌紐約的辦公室里,從月薪2300一躍年薪90萬。
她遇見過許多一閃而逝的機會,卻都沒猶豫過。
2009年,孫玲高考畢業(yè),成績很不理想。她來到深圳當工人,在日復一日的重復枯燥中,她總想改變什么。
那年暑假,她遇到了第一個機會:一個軟件培訓機構(gòu)的夏令營。她報名了,之后,“編程”便種下了種子。
她拿著攢下的8千塊從工廠辭職,參加了許多軟件培訓課程。邊打零工邊學習,順利入行IT行業(yè),找到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之后讀書,拿了大專文憑,接著專升本,一步步前進。
這時,她遇到了第二個機會。有一天,她無意中刷到一個招聘信息:美國一所學校招赴美帶薪程序員,但需要付首期費用。普通人覺得是天方夜譚,可能就這樣刷過去了,但孫玲沒有,她又抓住了這個機會。
接著她攢錢,學英語,雅思考了5.5分,順利拿到了學校offer。畢業(yè)后,來到了現(xiàn)在的工作崗位。
如今,孫玲看著曼哈頓的繁華,上班自由,很少加班,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這樣的生活在2009年,是孫玲不敢想象的。
就如那句話:“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xiàn)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狈N一棵樹最好的時機便是現(xiàn)在,拖延猶豫便永遠無法擁有遮陽的樹蔭。
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的只有幾步,特別是他青年的時候?!?br/>人生早期諸多機遇如流星,匆匆而來,轉(zhuǎn)瞬即過。在舉棋不定之間,便只有空余嘆息。
所謂天時便是機緣,能不能成事,在于你能不能果斷握住這個時機。
沒主見型猶豫,窮在失去自我
有些猶豫,可能是因為沒主見。
當一個人不明白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便會瞻前顧后,遲疑不定。這是動機沖突。
就如同雙十二,打折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但如果不明白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猶豫不決,不知選哪個,即便當時因便宜買了,也會后悔。
沒主見的人,就如同可塑的橡皮,其人生形態(tài)是由外力所決定的。
我讀大學時,中文系來了一個從金融系轉(zhuǎn)來大三生。因為當時許多人是調(diào)劑到中文系的,郁郁不得歡,而他卻主動調(diào)來中文系,讓人好奇。
后來才知道,當時報志愿的時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即便當時的語文成績很好,有人勸他讀文科專業(yè),他也不太認可自己這個優(yōu)點。
在搖擺不定中,他爸媽幫他做了決定:學金融,因為當時金融最熱門。
大三之前,他都非常痛苦,在無數(shù)惱人的證券期貨、經(jīng)濟數(shù)量、財務(wù)商務(wù)中痛苦掙扎了很久。
終于他在一次文學作品通識課之后,下定決心轉(zhuǎn)專業(yè)。
中國父母,喜歡插手孩子的人生,替他們做決定。當孩子失去了自我做決定的機會和能力的時候,長期此往,就容易變得沒有主見。再遇到需要獨自做決定的時刻,便會猶豫。
如此,錯過的也許不僅是機會錢財,或許還有我們的心。不止窮,還會心窮。
老子說:“復歸嬰兒”,是因為嬰兒不會顧慮太多,全憑心動,自然亦不會猶豫。
從心而活的人不設(shè)限,不會留在泥濘中掙扎,畏首畏尾;也不會隨波逐流,毫無方向;他追求的是更廣闊的大海星辰。
或許,你人生停滯的原因,是你沒有主見的猶豫。
逃避型猶豫,窮在失去前路
逃避型猶豫是因為“怕”,怕失敗,怕承擔,患得患失。
那些優(yōu)柔寡斷的人,即便給他們機會,他們也會怕。怕把事情弄糟,怕失去,怕得到,怕肩膀擔不起這重量。一路走一路怕,在逃避中遲疑不定。
逃避型猶豫如同一把精神枷鎖,鎖住勇氣與決斷。
有些人困囿在不喜歡的工作環(huán)境中,在不斷的失落和抱怨中消耗掉青春,不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敢向未知邁出第一步。
有人說因為年齡,家庭和經(jīng)驗而不敢動,可真的是這樣嗎?
褚時健接手玉溪煙廠的時候,已經(jīng)51歲了。但他把這個卷煙廠打造成亞洲第一的香煙帝國。
后來他又因貪污入獄,這時候他都71歲了。在這個古稀之年,人生看似就如此了。
但對褚時健來說:人生無非是從頭來過,無需害怕。
所以當他獲得減刑,批準保外就醫(yī)的時候,他果斷地把握住了機會。
在75歲那年,褚時建踏入一個全新未知的領(lǐng)域,他承包荒山種橙子,研究冰糖橙。用十年的時間,再次創(chuàng)造了一個橙子帝國。
他說:“我這一生坎坷太多,但不管在什么背景下,就是要做事情,只想把事情干好?!?br/>褚時健是生活的強者,敢于一次次踏入未知的河流,沒有懼怕與逃避,更不會在優(yōu)柔寡斷中錯過機遇。
比起我們,無數(shù)次嚷嚷著要改變,卻猶豫不動,原地踏步。面對未知,永遠在自我設(shè)置障礙,任由內(nèi)心恐懼吞噬。
三毛說:“等待和猶豫是讓人一事無成的最大原因。”
猶豫逃避當然可以讓我們不用承擔失敗的痛苦,但這也意味我們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悅。
事來則應(yīng),事去則靜,無須逃避,大不了從零再來,人生僅此而已。
猶豫安逸,行動艱難。
青春容易在“猶豫”中耗盡的。容易在一次次“考慮”中消耗意志,我們預想了全部的過程,直到最后仍沒有行動。
生活往前走總會有路,但如果被猶豫時“想”出來的路障阻擋,那我們將永遠到不了想要的遠方。
今后余生,愿你不再猶豫,也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