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為人,福氣臨門
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的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能只看他出身的貧富、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和謙遜的人相處,如沐春風。他們的樸實,讓人親切;他們的格局,讓人景仰;他們的涵養,讓人敬佩。
謙遜,是世上最動人的姿態。
謙遜,是一種境界
《論語》中講: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有傲骨,但沒有傲氣,有著堅強內心的同時,能謙恭有禮,待人和善;小人有傲氣,但無傲骨,只會處處顯擺,驕矜自勝。
謙遜,是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
層次低的人,愛張牙舞爪,總試圖通過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有一點點成績都要嘩眾取寵,炫耀自己。
而精神層次高的人,心中有著充實的精神世界,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來標榜自己,自信但不自大,狂放卻不狂妄。
虛懷若谷,說話得體,對人謙遜,做事恰當,是為人處世的一種至高境界。
謙遜,是一種涵養
《中庸》里講: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水往低處流,匯集成了大海;做人也應低調謙卑,才能獲得別人的敬佩。
讓一個人高貴的,從來不是出身,而是修養。
謙卑的美德,體現在待人接物的文明舉止,體現在為人處事的信任和尊重。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次到寺廟游玩拜會,廟內老和尚看到他衣著樸素,便說“坐”,并對小和尚說“茶”。
蘇軾見此,對小和尚說:“取善簿來”,他在善簿上寫道:香火錢100兩。方丈見此,立馬改口道:“請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蘇軾一笑,在善簿上落款:東城居士蘇軾。那方丈一看嚇了一跳,他沒想到眼前這個看似尋常的人居然是名動天下的大學士,急忙深施一禮,滿臉堆笑地說:“請上坐”,又急忙吩咐:“快,上好茶”!
兩人落座以后,方丈借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請蘇軾為廟里題字。蘇軾爽快地答應了,信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老和尚羞愧難當。
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謙和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換來別人的好感和認同。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曾寫到:“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那一份為人的風度與豁達,寬容與理解,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道,更是蘊藏在一個人骨子里的魅力。
謙遜為人,福氣臨門
當一個人終日沉浸在自以為是的幻想中,變得盲目,失去理性,在為人處世方面放松警惕,失去分寸,目中無人,失敗和禍災很快就會找上門。
謙虛處世,是與人為善的涵養,更是一種獨善其身的智慧。
張良當年為劉邦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其功績不亞于蕭何和韓信。
劉邦想要賞給張良“齊三萬戶”,被他婉拒了,張良選擇了留縣,所以被后人稱為“留侯”,這就是“弗為不居是以不去”“功成身退”的典范。
事實證明,張良是極其明智的,后來韓信被殺,蕭何下獄,“漢初三杰”中,唯有張良能夠善終。
司馬遷這樣感嘆道:“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倘若韓信能夠謙虛一點,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最好了。
古人常講:“惟謙受福。”唯有保持一顆謙卑的心,才會有福氣。
謙卑的人,對生活常懷一顆敬畏之心,腳踏實地、低調謹慎地做事,怎有不成功之理;對人則謙遜有禮,與人為善,把握好分寸,自然會處處逢源,人生路也會越走越寬。
為人處世,若能抱以低調的態度,保持謙卑的姿態,用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默默耕耘,不斷積累,養得根深,日后定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