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良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心“是非律”,是天賦人類生命中不學而知、不學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倫理的基石。《孟子·盡心上》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謝靈運《游南亭》也說:“我志誰與亮,賞心惟良知。
良知有四項最主要內容:明善惡,知羞恥,有惻隱心,知恩圖報。
明善惡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心里有正確的是非標準,能分清好壞美丑,知曉什么事可以做,且多多益善,什么事打死都不能干;
知羞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平時嚴以律己,循規蹈矩,一旦做了有違道德的事時就于心不安,無地自容,引以為恥,愧疚不已;
有惻隱心就是對別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會自然產生同情之心,并主動施以援手,慷慨解囊,雪中送炭;
知恩圖報就是人要常懷感恩之心,對一切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念念不忘,“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
若做到了這四點,就叫天良未泯,即便成不了偉人、名人、達人,但肯定能做一個好人、善人、義人;倘背離了這四點,就叫天良喪盡,本事再大,學問再高,名頭再響,也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惡人、壞人。
如果形象地比喻,良知就如同一輪明月,雖不如太陽那樣光芒萬丈,普照大地,事關萬物生長,但皓月當空,清輝皎潔,會照亮夜行之路,讓我們的人生路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再復雜環境下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良知如涓涓溪流,雖不如大江大河奔騰呼嘯,蕩滌污泥濁水,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清清溪水能洗滌我們的心靈,不使其藏污納垢,滋潤我們的心田,不使其荒蕪龜裂。正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良知如汽車剎車,雖不如發動機那樣雷霆萬鈞,帶來風馳電掣的速度,卻能讓我們及時在險境前止步,在歧途上回頭,以保得身心安全,在正確的道路上疾駛。
良知如水庫閘門,雖然平時默默無聞,不露聲色,甚至“其貌不揚”,但卻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堵住不該下泄的水流,防止災難發生,確保下游萬物不受侵害。
“人之初,性本善”,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特殊環境的負面影響,人的良知確實可以與生俱來,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誠如孟子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陽明也說:“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良知。”
但是要使良知穩定而持久,堅韌并可靠,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則要靠后天長期不懈地自覺磨練,維護保養。否則,良知也會如身體里的鈣那樣,悄悄流失。而當良知不復存在或所剩無幾,一個人就如同失去了免疫力,會百病侵身,一路墮落,失去判斷善惡的標準,做壞事就沒有顧忌,就不會臉紅,什么恩將仇報,忘恩負義,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來,成了十惡不赦的魔鬼,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法律的嚴懲。
人生在世,覺悟、修養、道德都很重要,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良知基礎上的,要靠后天的啟蒙、教育、自覺養成,如果沒有穩定可靠的良知基礎,那些覺悟、修養、道德之類是很難立足的,即便滿嘴冠冕堂皇的理論、信條,也多是自欺欺人的表演。反之,一個人即使沒有接受過什么像樣的教育,不會子曰那一套,只要有良知打底,知羞恥,明是非,就不會干出太出格的事,就能堂堂正正,規規矩矩,“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本文原載于《學習時報》(作者陳魯民),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