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一則故事,帶你看透中國人的思想包容與文化基因。
傳說東晉慧遠禪師在東林寺修行,寺門不遠處有條虎溪,慧遠向來送客不會過溪。
有一天儒者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聊得非常投機,慧遠禪師相送時不覺過溪。突然山中老虎大吼,三人才發覺送過了界,大笑而別,這也成為一段流傳千年的佛門公案。
“虎溪三笑”的故事并非單單講述一段友誼,更深層次的目的在于描述一種趨勢——即儒家、佛家、道家的融合。
從那時開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便兼具了“儒釋道”三教的DNA。
比如孫悟空就是三教合流的縮影,跟著道家學藝,跟著佛家取經,卻始終秉持儒家的師徒之禮。
佛為心
佛為心,近似通俗意義上的菩薩心腸。
如佛經中說天帝看到佛祖修行,有心考驗一下。于是化作一只鷹,追趕一只鴿子,追到佛祖面前,佛祖要保護鴿子。
鷹對佛說:“你要救他,難道忍心讓我餓死嗎?”。
佛祖提出用自己的肉作為交換,鷹要求佛給他與鴿子等重的肉,可是無論佛怎么割,肉總是比鴿子輕,直至佛祖割盡全身的肉,才與鴿子等重。正因佛祖慈悲為懷,佛祖才功德圓滿。
佛心的奧義并非苛求我們都舍己救人,只要有仁慈之念,能為他人著想。
道為骨
道為骨,是要有道家的傲骨和眼界。
劉秀當上漢光武帝后,想起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嚴子陵是個人才,于是派人帶著禮物請了三次才請到嚴子陵。
誰知道嚴子陵人來了,還是不愿做官,劉秀只好親自來做思想工作。
據載劉秀摸著嚴子陵的肚子說:“唉呀嚴子陵,就不能相幫著做點事嗎?”嚴子陵繼續裝睡,劉秀只好嘆息說:“我們的交情都不能使你讓步嗎?”
后來劉秀不提做官,談感情。說起少年往事,劉秀問嚴子陵:“我比過去怎么樣?”
嚴光回答說:“陛下比過去稍稍有點變化。”說完話便又睡了。嚴子陵睡熟了把腳壓在劉秀肚子上。
第二天,史官奏告,有客星沖犯了帝座(古代以星喻人,說有客侵犯皇帝)。光武帝笑著說:“只是我的老朋友嚴子陵與我睡在一起罷了。”
道骨的核心,就是“寵辱不驚”的境界,不媚權貴的傲骨。
儒為表
儒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言行規范,不單指要有儒者的外表。
曾國藩年輕時諸多惡習,作息時間不規律、煙癮很大、好色等等……他到了29歲痛定思痛,立志改變。
從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至死基本上沒斷過。
每天從起床到睡覺,吃喝拉撒睡,都要在日記中進行自我監督。比如在朋友家多看了幾眼朋友的老婆,他痛斥自己“真不是人”。
他跟同僚罵戰后立即自省要“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并登門認錯。
自此頑劣加愚笨青年曾國藩突然變了性,成為人人刮目相看的青年才俊,直至“一時之圣”。
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儒者精神最好寫照。
儒者的要點,就是持續的“自省”。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就是中國人的理想境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一則故事,帶你看透中國人的思想包容與文化基因。
傳說東晉慧遠禪師在東林寺修行,寺門不遠處有條虎溪,慧遠向來送客不會過溪。
有一天儒者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聊得非常投機,慧遠禪師相送時不覺過溪。突然山中老虎大吼,三人才發覺送過了界,大笑而別,這也成為一段流傳千年的佛門公案。
“虎溪三笑”的故事并非單單講述一段友誼,更深層次的目的在于描述一種趨勢——即儒家、佛家、道家的融合。
從那時開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便兼具了“儒釋道”三教的DNA。
比如孫悟空就是三教合流的縮影,跟著道家學藝,跟著佛家取經,卻始終秉持儒家的師徒之禮。
佛為心
佛為心,近似通俗意義上的菩薩心腸。
如佛經中說天帝看到佛祖修行,有心考驗一下。于是化作一只鷹,追趕一只鴿子,追到佛祖面前,佛祖要保護鴿子。
鷹對佛說:“你要救他,難道忍心讓我餓死嗎?”。
佛祖提出用自己的肉作為交換,鷹要求佛給他與鴿子等重的肉,可是無論佛怎么割,肉總是比鴿子輕,直至佛祖割盡全身的肉,才與鴿子等重。正因佛祖慈悲為懷,佛祖才功德圓滿。
佛心的奧義并非苛求我們都舍己救人,只要有仁慈之念,能為他人著想。
道為骨
道為骨,是要有道家的傲骨和眼界。
劉秀當上漢光武帝后,想起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嚴子陵是個人才,于是派人帶著禮物請了三次才請到嚴子陵。
誰知道嚴子陵人來了,還是不愿做官,劉秀只好親自來做思想工作。
據載劉秀摸著嚴子陵的肚子說:“唉呀嚴子陵,就不能相幫著做點事嗎?”嚴子陵繼續裝睡,劉秀只好嘆息說:“我們的交情都不能使你讓步嗎?”
后來劉秀不提做官,談感情。說起少年往事,劉秀問嚴子陵:“我比過去怎么樣?”
嚴光回答說:“陛下比過去稍稍有點變化。”說完話便又睡了。嚴子陵睡熟了把腳壓在劉秀肚子上。
第二天,史官奏告,有客星沖犯了帝座(古代以星喻人,說有客侵犯皇帝)。光武帝笑著說:“只是我的老朋友嚴子陵與我睡在一起罷了。”
道骨的核心,就是“寵辱不驚”的境界,不媚權貴的傲骨。
儒為表
儒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言行規范,不單指要有儒者的外表。
曾國藩年輕時諸多惡習,作息時間不規律、煙癮很大、好色等等……他到了29歲痛定思痛,立志改變。
從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至死基本上沒斷過。
每天從起床到睡覺,吃喝拉撒睡,都要在日記中進行自我監督。比如在朋友家多看了幾眼朋友的老婆,他痛斥自己“真不是人”。
他跟同僚罵戰后立即自省要“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并登門認錯。
自此頑劣加愚笨青年曾國藩突然變了性,成為人人刮目相看的青年才俊,直至“一時之圣”。
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儒者精神最好寫照。
儒者的要點,就是持續的“自省”。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就是中國人的理想境界。
本文來源于網絡,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及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