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家譜?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家譜是影響人數(shù)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nèi)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fā)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后組織編修了數(shù)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后,經(jīng)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zhàn)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譜牒源于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戰(zhàn)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開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
家譜,或稱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世系表:
如果發(fā)現(xiàn)一本關于您身世的家譜,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家族中曾有過哪些名人、功績?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譜的世系表中。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系,寫清楚祖先后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chuàng)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chuàng)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diào)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jié)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jù)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采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nèi)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tǒng)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jīng)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fā)揮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jié)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guī)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jié)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guī)家法中的重要內(nèi)容,如:“節(jié)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guī)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nèi)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xiāng)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其內(nèi)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diào)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nèi)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家譜圖像:
家譜之體現(xiàn),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nèi)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zhì)傳達出來。
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于,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huán)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中國歷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圣賢親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于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啟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先人手澤遺墨。
3.風水圖(祠堂圖、墓圖):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人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系,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內(nèi)容,所以也被稱為“風水圖”。
4.故居/村莊圖:明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制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
家譜堂號: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志。堂號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復出現(xiàn)于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徵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復,其馀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著較高的重復出現(xiàn)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楊、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秦、徐、陸、陳、孫、黃、曹、許、張等數(shù)十個姓氏都有此堂號,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現(xiàn)的重復率極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條件限制,就可縮小范圍。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chuàng)。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于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qū)域的建置,郡號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fā)展壯大,就出現(xiàn)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fā)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翱偺锰枴贝砑易澹ㄐ帐希┑陌l(fā)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shù)赜忻易搴螅栽摰氐目ぬ栕鳛樘锰?,“總堂號”和“分堂號”統(tǒng)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xiàn)象。例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一出處:自創(chuàng)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于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范。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jīng)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經(jīng)典史料”相媲美。
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征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nèi)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jīng)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十分豐富。
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但是,由于藝文著述的種類、內(nèi)容繁多,而又良不齊,所以還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得以流傳和利用。同時,我們在續(xù)補家譜現(xiàn)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后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及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