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寫文心
當代巾幗多精英,巾幗書家出金陵。新中國新金陵前有蕭嫻,后有孫曉云,不讓須眉,出類拔萃,立足江南,名顯神州。似衛、管重來,玉臺高起。寫心中之所想,領時代之風騷。蕭嫻以氣取勝,一生沉浸碑學,取法“三石一盤”,尚碑重勢,擅榜書大字,曉云書法以韻見長,多年沉心帖學,深研筆法,探究二王一脈,由明至元宋而至唐,直逼魏晉,從諸家中汲取營養,融會貫通,日久自成風格。蕭、孫二氏書風不同,取法不一,書藝各有千秋,均為書壇之重鎮。余均擊掌,相比而言更賞曉云之書也。

時光匆匆,于中國美術館拜觀曉云書法展并參加座談,愰如昨日,今曉云又攜新作來京展出,一飽眼福。感之有三:一感其書藝又精進也。四十八幅新作,幅幅清氣滿紙,字字璣玉,筆精墨妙,賞心悅目處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又覺其字里行間,朗朗如玉山上行。恰似讀李易安詞,字字入心。二感其新作有法更有情。曉云曾著《書法有法》一書,于筆法深有研究,其近作筆法更為嫻熟,心腕交應處見其情真意淳。孝順父母之舉動,女兒成婚之喜悅,臨池之體會,人生之感慨,一一道來,以精致筆法寫細致情感,耐人尋味。真可謂書為心畫,誠可貴也。三感其藝術人生步履更從容,文化心態更加自信。曉云家學淵源,其外祖父即海上名家朱復戡先生,受家庭之影響,曉云三歲學書,迄今已五十余年。隨閱歷之豐富,認識之提高,曉云深知書法修身養性之功,更重文化傳承之責,從容寫文心,安然揮柔毫,已進入蕩然任心樂道安命之階段。人到中年,諸事繁多,曉云名其書齋曰“未了齋”,未了者,深意在文化傳承責任未了,文化傳承乃書家終生之大事,尤其我們這一代書家,任重道遠,愿與曉云共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