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根
對中國人來說,有家就有家風。 從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訓、家譜,到普通百姓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形式不同,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家風如此重要,因此古人有很多治家名訓,一起來看看吧。
一、無詩無禮,寸步難行
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訓子鯉》
《詩經》可以涵養性情,可以勵志,可以學會處世之道,而且甚至有博物學的作用。
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規矩,包括有形的國家法律、民事規則、企事業規章制度,無形的風俗、習慣等,不了解的話,確實寸步難行。
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的源泉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命子遷》
儒家文明認為人是祖祖輩輩的血脈流傳,因此,儒家文化首重孝道,強調忠君愛國,提倡個人通過為社會、國家服務獲得名聲,光耀門楣,以顯父母。
三、學以修身,學以立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諸葛亮《誡子書》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是儒家最重要的文化特色。
學,要立志,沒有遠大的志向動力不足;學,要耐得住寂寞,聲色犬馬、利祿功名皆有害于學。

四、八句話,告誡后人如何成為有用之才
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
須就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
退一步自然優雅,讓三分何等清閑。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
貧莫愁兮富莫夸,哪見貧長富久家。
寧可采深山之茶,摸去飲花街之酒。
大丈夫成家容易,七君子立志不難。
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中不驚。
——韓愈家訓
做人要正直、寬容、上進;須交誠實厚道的朋友,不交無情無義的朋友;莫羨榮華,莫棄貧賤;耐得住脾氣,忍得了閑話;勤儉持家,不可荒淫;貴在立志,不可沉溺于兒女情長,守法不逾,不要為欲望鋌而走險……
這大概就是韓愈所要告訴我們的吧。
五、千萬不要耍小聰明,不然會毀了前程
后生才銳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
——陸游家訓
做人最怕小聰明,孔融聰明卻害了全家性命,王安石所說《傷仲永》的故事也不可不警惕。越是打小表露出聰明,越要多讀經書,陶冶其性,厚其品德,高其心志。
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淀,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對于一家家族來說,最好的傳承莫過于精神傳承,因為家風是一個家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