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藝與茶學
茶藝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湖北:
陸羽,出生于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后,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后世尊稱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yǎng)。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F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zhèn)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于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武夷巖茶文化:
武夷巖茶,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地鐘氣和,天獨垂青,育成香肌,產為靈芽。大自然的鐘愛,造就武夷巖茶高尚的品德。它與國際無我茶會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發(fā)為世人所矚目、所向往。
武夷巖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巖韻,飲后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曠神怡。它的高貴品質和美 德,集中表現在:一是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二是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茶有德,飲茶人有茶德。對于武夷茶德,歷代文人名士有精辟的論述。范仲俺贊美武夷巖茶為仙茶,系神仙所栽,為天下第一。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馥郁馨香的蘭 芷并以茶的儉樸清淡,由此而引用屈原《漁父》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申明自己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尤其是在范仲淹看來,什么茹芝延壽,采薇養(yǎng)生,都不如到武夷山去喝武夷茶,一啜仙山靈芽,就會輕身換骨,飄然欲仙了。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序中寫道:“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澹閑潔,韻高致靜。”他認為茶具有“清、和、澹、靜”的美德。并以此引申為社會倫理美學。他接著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 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推,從事茗飲。天下之士,勵志清白,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以不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 中,也談到武夷茶德:“余游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他把武夷茶德稱贊為: “清芬撲鼻,舌有余甘;”“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現代茶葉專家莊晚芳教授把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 人)。而且他提出,要通過飲茶方式(茶道茶藝),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教育。
總之,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鐘靈毓秀,造就優(yōu)良茶德。茶性儉,苦而后甘,它的儉樸、清淡、和靜、健身的秉性,恰與中國人崇尚先苦后甜,溫和謙遜,寧靜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們的喜愛。
福建: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xiāng),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余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筑了一道獨特的僑鄉(xiāng)茶文化風景線。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chuàng)新增多,開創(chuàng)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蘊。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qū)域人文特征。
福建種茶、制茶、飲茶、販茶歷史悠久。福建產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于南安縣豐州古鎮(zhèn)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蓮花茶襟太遠丙子”(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問世要早三百余年。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fā)展及至世界茶葉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福建省中國產茶的重要地區(qū),而且盛產名茶,各具特色,蜚聲中外。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爭奇斗艷。單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大紅袍、本山、梅占、佛手、黃金桂、白芽奇蘭等等,品種繁多。
如此,安溪鐵觀音聲名鵲起,在振興安溪經濟、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百強縣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觀音鐵韻,韻味深長。其超凡之品質,永續(xù)之發(fā)展,毋庸置疑。
對鐵觀音的最準確、簡潔的表訴,是“不冷不熱鐵觀音,一人一年20斤”。紅茶性熱,綠茶性涼,鐵觀音屬半發(fā)酵茶,不冷不熱,其性溫和,四季咸宜。
北京:
北京人愛飲花茶,北京蓋碗茶以及花茶(北京香片)為主要用茶,為了使來賓能品飲到自己喜愛的花茶,表演時特備有四種不同的花茶,以供來賓選擇。
表演用具有:印有茶德絹帕、掛絹帕的掛架、裝有四種茶葉的茶罐、蓋碗、清水罐、水勺、銅爐及銅壺、水盂等。

茶學
茶科學:茶樹育種,制茶學,茶葉生物化學,茶葉細胞生物學,茶葉深加工
茶史學:茶的起源,發(fā)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fā)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fā)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qū)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游
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茶文學: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茶文化的文學形式
延伸閱讀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顧名思義,是指歷史上中原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相互進行茶馬互市時所形成的商路。歷史上進行過茶馬交易的地方遍及中國西北、西南地區(qū)以及遼東、晉北等地。晉北、遼東等地馬市開設時間較晚、較短,幾乎不太受重視;西北部的茶馬交易道路被融會在古代絲綢之路之中;從青海到拉薩的茶馬交易路線一直被稱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們說得最多的兩條茶馬古道則是自唐代以來,一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車前仍在發(fā)揮作用,即從四川、云南翻越橫斷山脈、青藏高原到達拉薩,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爾的茶馬交易之路———滇藏茶馬古道和川藏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南起普洱茶產地的云南西雙版納、思茅,經由大理、麗江、迪慶、昌都、林芝等地到達拉薩。川藏茶馬古道,東起四川雅安,經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到達拉薩。
吐蕃與唐朝自公元696年起,開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進行以茶馬交易為主要內容的互市,直至20世紀五十年代,其間跨越了1200余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歷史時期,茶馬古道一直是聯(lián)結西藏和內地的紐帶。
“茶馬古道”,涉及西雙版納、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雅安、康定、甘孜、昌都、林芝、拉薩、江孜、日喀則、亞東等地。這里地跨亞熱帶雨林,橫斷山脈、高山峽谷、青藏高原,具備多種地貌景觀;這里居住著傣、哈尼、佤、拉祜、彝、白、納西、僳僳、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tǒng)、服飾和宗教信仰。橫斷山脈還是歷史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大遷徙的通道,這里的名勝古跡不勝枚舉,令人目不暇接。
今天,在青藏高原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取代了古老的長途馬幫運輸,甚至許多偏遠的村莊也有了公路。馬幫運輸只是被用作公路運輸的補充和鄉(xiāng)村間的短途運輸。事實上,許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馬古道上,茶馬古道已成了歷史。
隨著中國西部開發(fā)步伐的加快,隨著川藏、滇藏公路的改建,公路質量的提高,茶馬古道旅游的交通狀況已有極大的改善。
壯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眾多的名勝古跡,將使茶馬古道旅游線路成為21世紀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線路之一。
敬茶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都有客來敬茶之禮。隨著茶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茶道、茶禮、茶藝已經通過不同的表現滲透到了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僅開辟了一個別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類名茶、特色茶點也一應俱全,儼然就是一個小茶樓。普通百姓家雖然沒有專用的茶室,也結合自身條件, 配備有茶具和茶葉。
綠茶、花茶、白茶、黃茶不需洗茶,否則將損失茶葉有效成分;而經發(fā)酵的如紅茶、黑茶、青茶(如鐵觀音、烏龍茶等)都需要經過洗茶,保障茶湯的口感和品質。茶葉沖泡時,要輕而快,八分滿即可。沖泡后,有禮貌地對客人說:“請用茶。”客人也應表示謝意,待3-4分鐘后,即可品茶。品茶時,若用茶杯,應右手拿杯柄,左手啟杯蓋;如用玻璃杯,則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夾杯,無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蓋碗,則右手持杯,左手啟蓋,客人可以撥去茶湯上的茶葉,慢慢細飲。如感到茶水過熱,應放在茶幾上稍涼后再飲,不要用嘴吹降溫。

全球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們喜愛現煮的濃茶,并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地茶客不飲熱茶,要飲熱茶的通常是外來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后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加上適當的鹽。
新西蘭:新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xiāng)鎮(zhèn)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里:馬里人喜愛飯后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里,然后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鐘,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里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里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里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