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 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直接叫別人的名?
眾所周知,中國古人的名字分為名、字兩部分,比如諸葛武侯,名亮、字孔明。中國古人的名字之所以會分為名、字兩部分,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的禮法觀念看來,直呼別人的名字是近乎于罵人的失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字”。
不過有些一知半解的人在知道中國古代不能“直呼其名”后,就以為中國古代在任何場合都不能叫別人的“名”。
他們也不想想,如果“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叫的話,那還要“名”干什么呢!那么古代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直接叫別人的“名”呢?
第一,自謙
雖然不能隨便叫別人的“名”,但可以自己叫自己的“名”,這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尊重別人、自我謙遜的表達。
比如唐太宗當年為了與大臣們保持良好的關系,在魏征、房玄齡這些年齡比他大的重臣面前常常自稱“世民”,而臣子在皇帝面前更是要稱名。
第二,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
在中國古代,長輩對晚輩就可以直呼其名,比如父母可以叫子女的名,叔叔可以叫侄子的名,老師可以叫學生的名。
上下級也是如此,比如元帥可以直呼將軍的名,親王可以直呼封侯的名。
而在長晚輩與上下級起沖突的時候,優先服從于上下級,所以皇帝可以叫絕大部分人的名,包括他的叔叔、舅舅。
第三,面對長輩與上級
長輩或者上級在場的時候,稱呼地位相近的其他晚輩或者下級就用“名”。
比如子貢當著孔子的面可以直呼顏回的名,但孔子不在場的話就得稱顏回為“子淵”;劉備在場的情況下,諸葛亮可以直接叫關羽、張飛的名,但劉備不在的話一般就得叫“云長”、“益德”了。
第四,面對敵人
中國古代不直接叫別人的名是出于尊重,但對于已經公開爭斗的敵人自然就不要這么客氣了,比如在蜀漢與東吳結盟所寫的起誓文書中就直接叫曹操的名。女皇武則天更厲害,不僅直接叫名,還給敵人改名字,比如將叛軍首領李盡忠改成為“李盡滅”。
一般來講,中國古代直接叫別人的名無外乎以上這幾種情況。如果哪部古裝劇出現直接叫別人“名”的情節,要先看看是不是以上這幾種情況再吐槽,省得為了顯示所謂的“博學”結果反而漏了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