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不應受到“程式化”制約
不受更多程式化的約束是第六屆全國青年美展帶給大家的基本面貌。諸多青年藝術家的創作針對藝術資源的選取和運用視野更加開闊;不管是相對當代還是較為傳統的藝術創作作品,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再則,青年藝術家藝術處理的主題也顯得更加多樣:既有面對自我的內心思考和表達,也有年輕作者面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判斷;在藝術傾向上,有的青年藝術家選擇了唯美方式的表達,作品中顯現出對美的主觀態度。

當下,大眾媒介、流行文化不斷將當代生活碎片化、平面化,擠壓了人們精神生活空間,并不斷消解權威、倡導感官愉悅和消費至上,致使每個個體都有自己對現實獨特的認知。而青年藝術家的優勢在于他們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方式參與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而非重復前輩藝術家的思維和創作方式。就這點來看,這次美術作品展還是有新的發現和亮點。
青年藝術人才培養的目的在于面向未來,未來應該體現出一種鮮活的生命力。針對傳統文化大國的當代文化身份塑造以及引領民眾更為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鮮活的藝術創作應該是一種必然。從這個層面來講,這次青年美展切實體現出對藝術創新的推動,也基本杜絕了刻意迎合的藝術觀和藝術表現形式。如若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缺乏藝術的溫度、歷史的厚度,必然導致真誠被虛假代替,造成藝術創作的千篇一律,甚至傷害了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塑造和建設。反之,他們會釋放出更為積極主動的藝術創造力,通過他們不斷的努力和創新,才可以談及青年藝術家勇于擔當未來,能展現我國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而發現和培養一批堅守文化價值的年輕藝術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現出蓬勃的藝術活力。這樣的淘汰機制,才有可能讓青年藝術家畫出精品,拒絕平庸。

當然,青年藝術家的成功渠道應該不能僅僅依靠全國性美展,也需要有國內文化藝術媒體、機構等的不斷推動,這樣的藝術生態才是健康的。其中也有部分參展的青年藝術家過于小資小調,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視覺的撞擊感。我們可以指責有些青年藝術家缺乏時代的擔當意識,但也可以因此反思這些問題的原因由何而來。
面對國際化的概念,如今也有不少接受國外藝術教育的青年藝術家,或多或少掌握了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藝術創作方式,有的甚至逐漸消解了以東方概念與其他對抗的階段,變得更為國際化,這些應該值得欣喜。但難免有些人更為均質化,創作出沒有思想力量的藝術品。也可以這樣說,有的年輕藝術家缺乏學術前瞻性,創作觀念相對狹窄,甚或出現了公式化和概念化作品;也有個別青年藝術家過分依賴圖像技術與繪畫表達的語言轉換;還有的過度強調了繪畫技術而忽略了藝術精神與觀念的深刻表達,淡化了“道”所賦予藝術創作中的主體精神和主觀創造力等等。這些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思想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利于學術的開展與深化以及藝術觀念的探索革新。
希望未來全國青年美展的類型有所拓展,這樣可以讓更多不同類型的青年藝術家介入其中。這不僅僅是一種包容的態度,更是對未來藝術發展前瞻性的思考和引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