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音符譜寫“長江之歌”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牛 瑾

圖為新白沙沱長江特大橋(后)。 新華社記者 劉 潺攝
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既要保住青山綠水,又要實現經濟效益。
長江流域主要城市紛紛出臺政策,重點扶持“智能”產業。產業集群效應將帶動長江經濟帶沿線更高質量發展。
日前,財政部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中央財政將加大對長江經濟帶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的支持力度。
橫貫東西的滾滾長江,是沿線地區的寶貴資源。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既要保住青山綠水,又要實現經濟效益。首批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兩個落子長江經濟帶,讓創新驅動的“長江之歌”找到了發力支點。
科技創新驚喜不斷
長江流域主要城市紛紛出臺政策,重點扶持“智能”產業,產業集群效應正在長江沿岸不斷涌現。
前不久,一部聚焦我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創新中國》播出,為其“配音”的是已故著名配音演員李易老師。是什么促成了聲音“復活”?答案就是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技術,科大訊飛正是來自于長江沿岸安徽合肥的明星企業。
人工智能是驅動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的強大引擎,也是重塑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早在《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后1個月內,長江流域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就在上海成立,涵蓋了長江流域內智能裝備和機器人產業、營銷、技術和服務等領域,計劃用10年時間推動和打造一批億元企業和百億元級以上的企業集團。
隨后,長江流域主要城市也紛紛出臺政策,重點扶持“智能”產業。上海啟動實施智能制造應用“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引領性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轉型。武漢瞄準“機器人之都”,武漢開發區幾十家企業向智能工廠轉型升級,上百家企業開始智能化改造,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智能成套裝備等產業。
當然,還有合肥,由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國聲谷就是扶持“智能”產業發展的落腳點。作為我國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這里已吸引包括科大訊飛、華米科技、賽為智能在內的150家企業入駐,還有一些擁有原創技術的人工智能知名企業接近“落地”;跟進在談的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項目超過200個,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支撐到產業發展與應用的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鏈。
可以說,“智能”產業的集群效應正在長江沿岸不斷涌現,未來仍將驚喜不斷。
體制創新探索不止
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內容不斷豐富、程度不斷深入,聯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在長江經濟帶上,創新不單單表現為技術創新,還包含著體制機制的變革。
坐擁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63名兩院院士、最高達130萬人的在校大學生,處于長江這條巨龍“龍腰”位置的武漢,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經濟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兩張皮”現象,拖住了武漢從智力“富礦”中掘金的腳步,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始終在20%左右徘徊。要讓“所在”真正為我“所用”,武漢決定在體制機制創新上想辦法。
據武漢市委副秘書長、武漢市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河山介紹,武漢市圍繞實施“大學+”戰略,通過組織創新、供需對接、服務聯動、載體建設,匯聚政府、高校、企業各方面的作用,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爭取5年內在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占比達到80%,努力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勝勢。
此外,武漢去年還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目的是加強相關工作的日常統籌協調。“科技成果轉化局是把原來分散在各部門的政策制定、經費管理、績效考核等職能集中起來,再把市科技局內部相關職能處室及直屬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事業單位力量整合起來,實際上是一種‘虛擬機構、實體運作’。”張河山說。同時,今年將繼續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活動,其中100場專業(行業)性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將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合作機構,通過開放的管理模式,建設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快速路”。
不止武漢,同樣位于長江中游的長沙、合肥、南昌也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努力“破題”。更關鍵的是,四座城市形成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會制度。從“武漢共識”提出的“打造中三角,挺進第四極”到“南昌行動”謀劃的“共同打通長江中游城市群水、陸、空交通大通道”,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內容不斷豐富、不斷深入,去年還共同簽署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2017—2020)》,為進一步細化交流與合作、聯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方向。
服務創新逐夢不停
上海虹橋商務區核心區突出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三大功能和世界一流商務區發展定位,四大片區統籌發展。
在我國經濟版圖上,長江經濟帶涉及的范圍內,上海地處重要位置。近年來,上海的“大虹橋”又成為人們擁抱發展的一個載體。在這里往來的人流中,一部分稍作停留,便轉往長三角各地;一部分則走進虹橋商務區的商務寫字樓,在已經入駐的2000多家企業里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促成這些企業這些人在上海逐夢的原因中,都少不了服務創新這個因素。著眼于“面向長三角、服務全國的高端商務中心”這一功能定位,在虹橋商務區一主四輔的開發格局中,核心區突出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三大功能和世界一流商務區發展定位,四大片區統籌發展。南虹橋地區突出精品醫療、教育、文化、居住配套區、國際化創新創業社區;東虹橋地區突出航空服務業創新試驗區,航空企業、航空機構和航空要素集聚區;西虹橋地區突出高端居住配套區、上海國際會展之都的核心承載區;北虹橋地區突出高品質綜合配套區、“四新經濟”和創新創業先行區。
“長三角地區的知名企業,依托上海和虹橋商務區的便利優勢,獲得了更大發展空間。這不是與其他商務區的同質競爭,而是在做‘加法’,使企業整合資源、提升能級。”虹橋商務區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閔師林說。目前,江蘇魚躍、神馬電力等一批長三角地區知名企業和總部企業紛紛把“去虹橋”作為發展戰略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的觸媒,就是最好的例證。
為不斷深化世界一流商務區功能定位,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近日,虹橋商務區兩大功能性平臺——“海外貿易中心”和“長三角國際貿易展示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并啟動全面招商。據了解,“海外貿易中心”將通過吸引一批知名或重要國際級和國家級海外貿易機構入駐,帶動大量優質外企謀求虹橋商務區發展機遇、形成產業合力;“長三角國際貿易展示中心”將打造成為有高度服務功能的長三角貿易展示交易中心??梢灶A見,屆時會有更多企業和更多的人來這里逐夢,因而產業的集群效應也將帶動長江經濟帶沿線更高質量的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