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是最高情商的拒絕
原創: 我是拾遺君
拾遺物語
如果你不想答應他人的事,拒絕一定要堅決而干脆。
1
最近三個月,
我做了兩件很不地道的事情,
先給相關的人說一聲“對不起”。
第一件事:關于招聘。
1月份,我們發了一個招聘啟事——招聘文字編輯。
看了很多人的應聘資料后,
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
我覺得一部分人很不適合我們,
所以就不準備面試了,
于是就回郵件拒絕他們。
在拒絕這些人的時候,
我擔心直接拒絕會讓人難堪,
就用了一種比較婉轉的說法:
“看了你的作品后,
我覺得稿子還是挺不錯的,
但就是文風不太適合我們。”
有的應聘者收到我的回復后,
又重新發來了其他作品,
“你看看,這是我其他風格的文章?!?br/>我看了文章后,回復說:
“這還是不是我們想要的風格。”
有的應聘者看到我這般回復就算了,
但有的鍥而不舍,重新撰寫了稿件,
“這是我模仿你們風格重寫的文章?!?br/>最后我只好回復:
“不僅僅是文字風格,其實你××方面也不太適合我們。”
對方很生氣地發來郵件:
“為什么不早說?你耽誤了我一個多月時間。”
2
第二件事:關于講課。
1月初的時候,
一個交情不深不淺的朋友,
在微信上找到我:
“想請你給我們公司上一堂寫作課……”
我這個人吧,
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就是給別人上課,
但我怕直接拒絕傷人面子,
于是就委婉地說了一句:
“這段時間太忙了,過段時間再說吧。”
1月下旬的時候,
這個朋友又來找我,
我又委婉地說了一句:
“還是很忙,過完春節再說吧?!?br/>我以為他應該懂得: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干脆答應就是拒絕嘛。
但人家并不這樣想。
春節后,他又來找我。
這次我才說明真實原因:
“對不起,我不喜歡講課?!?br/>對方發來一串惱怒的表情:
“我都給我們老總說了,說你要來講課,你現在讓我怎么交差。”
3
昨天,我翻微博時,
看到了作家劉同說的一件事。
劉同說他朋友肖瑩,
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
這條信息讓他非常心有戚戚。
這條信息是這樣寫的: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
你不用對我撒謊、婉轉,
顧左右言其他,
我并不生氣你的拒絕,
我只是生氣你在浪費我的時間?!?br/>看到肖瑩寫的這句話,
我也像劉同一樣瞬間醍醐灌頂。
以前吧,
遇到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
我總是擔心果斷拒絕會讓人難堪、會讓人難過、會傷害人際關系,
于是便經常采用非常委婉的說法,
說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話。
看到肖瑩寫的這句話后,
我才恍然大悟:
如果你不想答應他人的事,
拒絕一定要堅決而干脆。
干脆才是最高情商的拒絕。
4
為什么說干脆才是最高情商的拒絕呢?
第一:不消耗自己。
很多你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
如果沒在第一時間干脆地拒絕,
往往就會耗費你很多時間和精力。
就像我上面說的招聘這事,
就因為我拒絕得不夠干脆,
所以不但耽誤了別人的時間,
還耗費我大量時間和精力。
再舉一個例子吧。
齊白石出名后,
很多朋友都上門求畫,
他一開始不好意思拒絕,
結果弄得自己疲累不堪,
最后還生了一場病。
這場病,終于讓齊白石想明白了,
于是他在客廳貼出了“告之”:
“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
“花卉加蟲鳥,每一只加十元,藤蘿加蜜蜂,每只二十元。”
“已出門之畫,回頭補蟲,不應。”
“已出門之畫,回頭加題,不應?!?br/>“告之”一出,
朋友們就不好意思開口索畫了,
白石先生才終于“輕松”下來。
干脆果斷地拒絕別人,
可以為我們節約大量時間和精力。
如果有些人因此而要跟你絕交,
那就讓他們走好了。
因為被拒絕就跟你絕交的人,
是你早晚都要失去的人。
5
第二:不耽誤別人。
我這個人吧,有一個小原則:
“絕不跟一般親戚、朋友、同事發生經濟往來?!?br/>如果我和你只是一般朋友,
你跑來跟我借一筆錢,
我就會很干脆地拒絕:
“對不起,我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跟別人發生經濟往來?!?br/>這樣極其干脆地拒絕,
大部分朋友都表示理解,
一小部分朋友會覺得我小氣,
但沒有人因此而怨恨我。
而我更年輕的時候,
那時候一般朋友來找我借錢時,
因為好面子、怕得罪人,
我會采用很委婉的說辭,
“我剛買了東西,手里也沒錢了?!?br/>“對不起,上周把錢借給我姐了?!?br/>結果,這樣的說辭反而得罪了不少人。
朋友們會覺得我特別假打:
“不想借就算了,裝什么裝啊?!?br/>“不想借就算了,用得著撒謊嗎?”
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
大部分得罪人的,
并不是拒絕得直接干脆,
而是拒絕得含糊其辭、似是而非。
我讀高中時的一個同學,
去年想買一套房子,
但首付款差5萬塊錢
于是就跑去向一個朋友借。
這朋友說:“我今天沒帶卡。”
我同學又跑去借。
這朋友說:“呀,我又忘帶卡了?!?br/>第三天,我同學又跑去借。
這朋友支支吾吾:“我們也要留著買房……”
我同學氣得臉都白了,
他趕緊跑去向其他朋友借錢。
第四天,等他借到錢時,
這個樓盤的房子已經被搶光了。
我同學由此非常怨恨這位朋友:
“你不想借就早點說啊,我好找其他人借……”
所以啊,
如果你不想答應他人的事,
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就拒絕,
從一開始就干脆拒絕。
你干脆地拒絕,
既避免了過度地消耗自己,
又把選擇權交還給了對方,
給雙方預留了更多的時間以及選擇的機會,
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大好事。
6
第三:還可以避免大傷害。
講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案子吧。
2017年3月,
杭州濱江區一個小區,
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一個女孩從19樓墜落身亡。
將這個女孩推下高樓的,
是她以前的高中同學薛某。
薛某為什么要將她推下高樓呢?
因為這個女孩拒絕了他的求愛。
薛某讀高中時就開始喜歡這個女孩,
“從2009年高中畢業開始,我就開始追她?!?br/>可這個女孩并不喜歡他,
但因為拒絕得不夠干脆徹底,
導致薛某一直對她念念不忘,
給她買了蔻馳的包、卡西歐相機、iPhone7等等禮物。
這個女孩也收下了,
導致薛某產生了錯覺,
“她還是有點喜歡我?!?br/>2017年3月,女生煩了薛某的糾纏,
終于忍不住進行了果斷拒絕。
但薛某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我追了你這么多年,投入了這么多時間、經歷和感情,你怎么能這樣對我……”
于是一氣之下,
他就將這個女孩推下了高樓。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面對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時,
一定要在最早時間果斷地拒絕,
千萬不要拖泥帶水、似是而非,
你的曖昧和含糊其辭,
可能會將你和對方都引入深淵。
早一點干脆地拒絕,
不給別人以錯覺或幻覺,
是對自己的負責,更是對對方的負責。
7
我兒子年紀還不大。
所以一些朋友來我家做客時,
便經常會都逗他玩:
“你這么多玩具啊,送阿姨一件好嗎?”
“叔叔好喜歡這個變形金剛,你送我好嗎?”
兒子一臉舍不得的表情。
這時,叔叔阿姨就會說一句:
“不給我呀?真小氣。”
“摳門,叔叔逗你玩呢?!?br/>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常過來教育孫子:
“做人一定要大方。”
“不要這么小氣喲!”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我們,
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一種觀念——拒絕別人就是小氣,哪怕對方提出的要求非常過分。
以至于我們每一次想拒絕別人,
都要承擔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在我們的人際關系中,
至少有一半的問題和麻煩,
都來自于這樣的“不好拒絕”,
我們總想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我們全然忘了一件事情:
時間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精力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財物本來是我自己的啊,
幫你是情分,不幫才是本分,
開口拒絕,本來就是我的權利??!
所以,
當別人跟我兒子開這種玩笑時,
我總是會這樣告訴兒子:
“這是你自己的東西,
如果你愿意送別人就送,
如果不愿意送,
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
對不起,我做不到。”
成年人更是應該這樣。
成年人的拒絕,
就應該果斷又干脆,
不消耗自己、不耽誤別人,
才是一種真正的善良。
“對不起,我做不到?!?br/>“對不起,我不想去?!?br/>“對不起,我也很累。”
“對不起,你雖然喜歡我,可我不喜歡你?!?br/>對于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
干脆拒絕是情商最高的答復。
尊重彼此的時間、精力、情感,
才是真正地為對方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