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焐秋凍,不生雜病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過后,暑熱幾盡,涼風時至,天氣漸寒。
“秋凍”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因為秋天的氣溫升降不定,需要靠增減衣物來平衡人體的溫度,才不會受到雜病的困擾。
作為夏季和冬季的過渡期,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御機制的作用,也能防止穿衣過多引起的出汗生病。
“春捂秋凍”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凍”不行,“凍”過了也不行。
夏季穿了幾個月的薄衣服,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夏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但是稍不注意,又會著涼感冒。
因此,把握“秋凍”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學“秋凍”,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點呢?
- 01 - “凍”對時間
一般當戶外早晚溫度降低到15℃以下,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還易“惹病上身”。
“秋凍”適用于夏末秋初,晚秋再“秋凍”,不僅對健康無益,還會引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減少穿衣適當“凍”一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氣溫降至15℃以下時,就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秋凍”的原則是: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
- 02 - “凍”要科學
秋凍并非人人適宜。
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的人千萬別嘗試“秋凍”,尤其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有胃病的、有老寒腿的、體寒的女性、有糖尿病的的6類患者不要“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在春捂秋凍的“非常”時期,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注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建議利用節假日并選擇利于出行的天氣,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莫讓“悲秋情結”左右自己,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
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 03 - “凍”對地方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
頭部“秋凍”,易得風寒;
頸部“秋凍”,感冒侵襲;
肩部“秋凍”,抵抗力下降;
腹部“秋凍”,引發腹瀉;
腿部“秋凍”,當心關節炎;
腳部“秋凍”,病邪入神;
后背“秋凍”,誘發咳嗽... ...
“秋凍”并不是全身各個器官都要凍,頭部、腳部、腹部、脖子這4個部位千萬不能“凍”!
輕薄的衣服不必過早脫掉,但是要常用熱水泡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熱不馬上脫衣,冷不立即穿棉。”
如若過早過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極易受涼。
此外,清秋時節,人們不要穿得太快,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
- 04 - 擁抱秋天
“秋凍”不但“凍”出抵抗力,更要“暖”親友的心靈。
懷抱大自然中秋的氣息,在涼涼秋意中出去走走看看,別讓這秋高氣爽的難得美景,流失于不經意間。
又是一年秋來到,借著秋雨、秋風,也別忘了向身邊一直陪伴著你的人們,送去溫暖的問候與關懷,不要羞于把這份感動和感恩表達出來。
這份科學的“春捂秋凍”,還有不少朋友都沒看過呢,快告訴他們吧,希望每個朋友都有健康的身體!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過后,暑熱幾盡,涼風時至,天氣漸寒。
“秋凍”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因為秋天的氣溫升降不定,需要靠增減衣物來平衡人體的溫度,才不會受到雜病的困擾。
作為夏季和冬季的過渡期,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防御機制的作用,也能防止穿衣過多引起的出汗生病。
“春捂秋凍”最重要的原則,是不“凍”不行,“凍”過了也不行。
夏季穿了幾個月的薄衣服,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夏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
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但是稍不注意,又會著涼感冒。
因此,把握“秋凍”的度就十分重要。
那么,科學“秋凍”,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點呢?
- 01 - “凍”對時間
一般當戶外早晚溫度降低到15℃以下,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還易“惹病上身”。
“秋凍”適用于夏末秋初,晚秋再“秋凍”,不僅對健康無益,還會引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減少穿衣適當“凍”一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氣溫降至15℃以下時,就要穿上秋冬衣服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秋凍”的原則是: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
- 02 - “凍”要科學
秋凍并非人人適宜。
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的人千萬別嘗試“秋凍”,尤其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有胃病的、有老寒腿的、體寒的女性、有糖尿病的的6類患者不要“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在春捂秋凍的“非常”時期,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注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建議利用節假日并選擇利于出行的天氣,合家去郊外旅游踏青,置身于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莫讓“悲秋情結”左右自己,避免元氣外泄、耗氣傷陰;
飲食上要減肥膩、少吃葷、多食新鮮蔬菜。
- 03 - “凍”對地方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
頭部“秋凍”,易得風寒;
頸部“秋凍”,感冒侵襲;
肩部“秋凍”,抵抗力下降;
腹部“秋凍”,引發腹瀉;
腿部“秋凍”,當心關節炎;
腳部“秋凍”,病邪入神;
后背“秋凍”,誘發咳嗽... ...
“秋凍”并不是全身各個器官都要凍,頭部、腳部、腹部、脖子這4個部位千萬不能“凍”!
輕薄的衣服不必過早脫掉,但是要常用熱水泡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
“熱不馬上脫衣,冷不立即穿棉。”
如若過早過快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極易受涼。
此外,清秋時節,人們不要穿得太快,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
- 04 - 擁抱秋天
“秋凍”不但“凍”出抵抗力,更要“暖”親友的心靈。
懷抱大自然中秋的氣息,在涼涼秋意中出去走走看看,別讓這秋高氣爽的難得美景,流失于不經意間。
又是一年秋來到,借著秋雨、秋風,也別忘了向身邊一直陪伴著你的人們,送去溫暖的問候與關懷,不要羞于把這份感動和感恩表達出來。
這份科學的“春捂秋凍”,還有不少朋友都沒看過呢,快告訴他們吧,希望每個朋友都有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