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喝、吃太快、愛腌熏,小心這種癌癥找上你!
國家癌癥中心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報告顯示,在眾多癌癥中,食管癌發病率僅排在第6位,但死亡率排在第4位,超過了發病率高于其的結直腸癌、乳腺癌。
這種情況的出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相較肺癌、乳腺癌等常見癌癥類型,大眾對于食管癌的認識不足,以致發現較晚。那么,食管癌有哪些早期癥狀?食管癌又該如何預防?
避免“高危因素”
管住嘴能防食管癌
食管癌的發病復雜,沒有直接原因,但是據流行病學調查,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高危因素。
不良飲食習慣
喜歡喝熱茶、“趁熱吃”燙的食物,常吃堅硬粗糙食物,好飲酒尤其是烈性酒,經常吃含有致癌物質如亞硝胺、黃曲霉素的食物等,都會在日積月累中對食管造成一定的影響。
營養狀態
缺乏蛋白質、必需脂肪酸、某些維生素或者微量元素也是食管癌高危因素。
預防食道癌主要靠管住嘴,對此,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做到這幾點
吃新鮮的食物,盡量遠離腌制、熏制和燒烤食品,少吃太辣的食物,麻辣燙、火鍋、燒烤等往往又燙又辣,不建議常吃。

少食用太熱的食物和飲料,湯、茶不妨等涼一些再喝。
不吸煙、不飲烈性酒。
避免吃飯太快,吃飯應細嚼慢咽,以20~30分鐘為宜。
不要存放過多食物,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適量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重視“蛛絲馬跡”
早期食道癌有跡可循
食管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是食管癌的重要癌前病變,由不典型增生到癌變一般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理論上,一些食管癌可以早期發現并可完全治愈。但是食管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經常是一旦發現就到了中晚期。
事實上,早期食道癌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加以注意的話,會有以下“蛛絲馬跡”
咽下哽噎感
咽下哽噎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早期食道癌癥狀,相對出現得較早,吃偏硬的食物如饅頭等容易感覺“噎了一下”
胸骨后和劍突下疼痛
咽下食物時有胸骨后或劍突下痛,其性質可呈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樣,以咽下粗糙,灼熱或刺激性食物最為顯著,初時呈間歇性,當癌腫侵及附近組織或有穿透時,可有劇烈而持續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不完全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疼痛可被解痛劑暫時緩解。
食物滯留感和異物感
咽下食物或飲水時,有食物下行緩慢并滯留的感覺,以及胸骨后緊縮感或食物粘附于食管壁等感覺,食畢消失,癥狀發生部位多與食管內病變部位一致。
咽喉部干燥和緊縮感
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為明顯,此癥狀的發生也常與病人的情緒波動有關。
進行性吞咽困難(中晚期)
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吃東西會越來越受影響,慢慢地像面條這種比較軟的食物也吃不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都不是典型癥狀,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

吞咽困難或咽喉異物感易被忽略,往往會被認為是咽炎、喉炎,食管燒灼感誤以為是反流所致,更年期女性往往以為是情緒不佳、情志抑郁所致,認為是郁證或梅核氣。因此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經常出現可疑癥狀,應該及時進行體檢或者尋求專科大夫的幫助,過于忽視和過于緊張都不是好的選擇。
小貼士
輕松鑒別食道癌早期癥狀與咽炎
一、食道癌與咽炎都有咽喉部的異物感,但慢性咽炎的咽喉異物感在安靜時明顯,在進食時減輕或消失,進食后又出現,且進食時沒有阻擋感;而食道癌則是在吞咽時有異物感并且常伴胸骨后痛、燒灼感等。
二、食道癌早期與慢性咽炎均可出現咽部不適的癥狀,但食道癌早期尚未出現吞咽困難時的咽部不適癥狀,慢性咽炎多表現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癥,為咽部干燥、悶脹感、緊縮感并常有胸骨后壓迫、噯氣等;其咽部不適主要是干燥、瘙癢、灼熱感等,并且這些癥狀可引起病人頻繁的咳嗽。
食管癌診斷的金標準
胃鏡:把眼睛放進食管去檢查
食管癌診斷的金標準是胃鏡,能夠及時發現食管以及十二指腸和胃的問題。食管內超聲內鏡檢查是一種較新的檢查手段,俗稱“超聲胃鏡”,簡單說就是在普通胃鏡上帶一個超聲探頭,能比較精確地測定病變在食管壁內浸潤的程度,換言之,就是能“看看”癌腫有多“厚”,還能測出管壁外面的淋巴有沒有轉移。
其他檢查手段還包括CT檢查、消化道造影、核磁共振檢查等,同時推薦有條件的患者進行PET-CT檢查,其對明確有無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非常有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