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明前茶”
“明前茶”產自哪里?
采摘明前茶很多人籠統地認為明前茶就是清明節采摘、制作的茶。其實不然,明前茶是我國長江流域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稱呼,主要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明前茶主要的品類是綠茶及少量的紅茶,而像鐵觀音、大紅袍、普洱等不存在明前茶。
“明前茶”的價值?
我國產茶區域的分布,根據氣候差異可分為西南茶區(包括貴州、云南、四川)、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江北茶區(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江南茶區。其中江南茶區為我國茶葉的主產區,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3。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一些中國傳統名茶都產自這個區域。
從這個角度來說,消費者可以很容易辨別明前茶,明前茶主要產區是江南茶區。而來自于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區的春茶雖然是清明節前采制,也不能稱之為明前茶。因為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的大部分區域地處中國南部,開春氣溫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中國傳統春節時就已經開始采茶,待到清明時,采摘茶葉已近兩個月。而江北茶區由于氣候原因如河南、山東等地往往在清明節后才開始采制,因此也無所謂明前茶。同樣的道理,“雨前茶”是指江南茶區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葉。

“明前茶”貴,貴在哪?
物以稀為貴
在江南茶區,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通常茶樹在“春分”時才開始萌芽,在“清明”前開始采茶。由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通常一個非常嫻熟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半斤鮮葉。而4斤鮮葉才做1斤干茶。最后再經過篩選、精制。
經過驗證,每斤干茶,其芽頭通常在60000個以上。物以稀為貴,這樣一來“明前茶”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營養物豐富
在江南茶區,茶樹在冬季長時間處于休眠狀態。在春天茶季完成后,茶農都主要忙于茶園的管理中,包括茶園的修剪、施肥、鋪草。在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加上初春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因此,發芽數量多,芽密,芽壯,嫩度好,葉張厚。另外,這一時期的茶葉其內含物豐富,水浸出物含量高,葉綠素含量也高,尤其是葉綠素A含量較高,因此制成的綠茶色澤綠潤,沖泡后根根直立,煞是好看,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再者,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后期的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揮發性成分含量較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對較低,使得茶葉入口香高而味醇。
健康無污染
清明前氣溫較低,一般無病蟲危害,無須使用農藥,茶葉無污染,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檔名優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葉,更是名優茶中的極品,成為茶友們推崇的“寵兒”。
一年才一回
明前茶,一年才就這一回,對自己疼惜,好茶咱不送禮,自己喝。

怎樣選購“明前茶”?
作為普通的消費者,要想買到正宗而且品質卓越的明前茶,首先,一定要去有品牌,有知名度的茶莊去購買,因為品牌店有信譽基礎,不會輕易承擔假冒帶來的風險。
其次,注意茶的產地。例如只有綠茶和一些紅茶才會有明前茶,只有浙江、湖南、江西、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湖北南部等地才會有明前茶。
再次,如果有品茶基礎的茶友,在買明前茶的時候,一定要坐下來品一品。在茶葉沖泡前,看茶葉的外形、色澤,品味香氣。春茶的葉子一般裹得較緊,肥壯厚實,有的還有較多毫毛,色澤鮮潤,香氣濃郁新鮮;然后待沖泡后通過聞香、嘗味、看葉底進一步判斷。新茶沖泡時茶葉下沉較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透黃,紅茶湯色紅艷顯金圈;茶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而滋味上,明前茶的口感一定很柔和,不會有很濃的苦澀味。
最后,你也可以跟著茶百科的腳步尋遇春茶,我們行走各地,會把對比尋遇的春茶及時在平臺里推薦出來。
如何沖泡“明前茶”?
怎樣沖泡“明前茶”有講究。喝春茶并不是越新越好,剛炒制好的明前茶最好不要馬上喝。要先放上一到兩個星期,味道會更好(這也就為什么茶百科推薦的獅峰龍井茶清明過后幾天了才推薦的原因,“收灰”存放些天)。新茶一般帶有“火”味,如果馬上沖泡,喝了過后嗓子會發干,而且味道也不鮮美。另外,新炒制的茶葉中還殘留水分,不利于保存。經過適當的存放,不僅可以去掉“火”味,而且還可以降低干茶的水分。
沖泡明前茶的水不要用沸水 由于明前茶都比較細嫩,一般以85度左右為宜。茶葉愈嫩、愈綠,沖泡水溫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才能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營養成分不易被破壞。
正如平時說的,水溫高,把茶葉“燙熟”了。最好是先把沸水倒進一個杯中,然后再倒進茶杯中沖泡,這樣就可輕易控制水溫了。而明前細嫩的碧螺春茶,還應先沖水,再投茶。
最好選用玻璃杯沖泡,明前茶不僅要求湯綠,味鮮,香氣馥郁,而且還要求形美,龍井茶的干茶外形要扁、平、直,碧螺春干茶外形要“卷曲成螺”。沖泡之后,茶的芽葉在玻璃杯中慢慢舒展開來,上下漂浮,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明前茶”和“雨前茶”怎樣區別?
近年來,人們買茶葉時都有一種偏好,那就是買茶葉要買最早、最嫩的,甚至只買那些由單芽制成的茶葉。其實不然,優質茶葉,并非越嫩越好,采摘幼嫩細小的單個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的確美觀,但就內含物的豐富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一二葉的。以有著悠久歷史的龍井茶為例,其特級茶的原料就是一芽一二葉,從不采摘單芽作為原料(茶百科近日推薦的明前獅峰龍井也不是單芽、也非最細嫩的一芽一葉初展,外形不是最漂亮的)。
社會上對“明前茶”的推崇,其抽象概念大于實用價值,審美意義大于飲用價值,喝茶者的虛榮心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明前茶”的數量少且珍貴,能夠喝上往往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
其實,“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這一時期采制的茶不早不遲,是為正也,得季節之神髓,時節之精華,亦為好茶,且性價比高。
再者,茶樹由于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茶葉的開采時間是不一致的。
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南北開采時間相差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由于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異不同,采摘的時間也可能會相差5-20天。所以說,買茶時不能單憑茶葉采摘的季節來判斷茶葉的好壞。氣溫高的茶園可能在清明前就已經采過2-3次了,但有些海拔較高,茶園靠北的地方,過了清明節,還一次都沒有開采過。如果單純以采摘時間的先后來判斷茶葉的好壞,豈不是可笑!
“明前茶”,早且嫩,好看,名貴;“雨前茶”,好喝,有味,親民。消費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