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二)
記得小時候,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他們用精巧的手藝,給與人們恰到好處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手工藝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有些已經消失……
今天與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真正的匠人精神。
8、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記》一文,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陳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9、烏銅走銀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似生命的流動。這個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云南。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復雜得多,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10、建水陶器
建水陶與宜興陶、欽州陶、榮昌陶并稱“中國四大名陶”。關于建水陶的精美,季羨林曾寫過:“(鍋)外表看上去像宜興紫砂,上面雕刻著花卉書法,古香古色……簡直可以成為案頭清供,與商鼎周彝斗艷爭輝?!?/strong>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天然有紅、白、黃、青、褐五色,經過比配燒制,成品也有多種顏色。最有趣的是在無釉半成品上進行書畫、雕刻,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復填壓,使泥土與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燒制,最后就形成了各種花紋。
如今,在市場的沖擊和科技的發展下,不少民間手工藝面臨淘汰和轉型,希望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能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創新,走出一片新天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