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個不同階段,必讀的相應國學
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厚的底蘊和內涵,國學經典名著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時至今日我們后人如何去學習和傳承是值得國人深思的話題,筆者認為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性的去細讀相應的國學經典名著,對人生的啟蒙,立志,立德,修身都是大有益處,由淺入深,加強理解與運用。
因為在國學眾多書籍里面有很多都是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勤勞節儉、誠實守信、以致修身齊家這些人生必修課,而恰恰正是當下社會對這些傳統底蘊的淡薄,也導致現在很多青少年三觀不正,心理不健康,比如有些孩子就喜歡攀比、貪圖虛榮、好逸惡勞、行為自私、不孝父母等等。在國學里為什么有很多蒙訓讀本,其實前人還是很有智慧的。
一、童蒙正心
在正式上學之前,也就是三到六歲時,孩子內心是非常純潔的,同時也如同一張白紙,好奇心重,平時愛模仿、愛學習、記性也好,這時孩子自已是沒有學習意識,故此家長在這個階段進行引導和啟蒙是最有效的黃金階段,前人叫“童蒙養正”,所以人的一生從小培養成的好習慣是可受益終身。在這時間段細讀《弟子規》、《三字經》是很好的教育,在生活中用實際行動來端正學習態度 。
如孩子玩具、書籍亂扔亂放,則告訴他:“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讓他懂得收拾整潔,培養獨立動手的能力。
每當孩子獨自外出不打招呼時,則告訴他:“出必告,反必面”以免家人擔心,讓他在生活中懂得大道理。
當他玩性太重時則告訴他:“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不但懂得如何如同伴相處,還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
平時吃飯吃菜有挑食偏向時,則告訴他:“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以引導都能得到很好的改正。
現在很多青少年愛攀比則告訴他:“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衣貴潔不貴華”。
其實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好心態,好習慣,花錢也請不了人來教的真理,所以古人很重視“童蒙養正”,用圣賢智慧從小來陶冶孩子的情操,讓孩子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從而端正態度修養身心。
二、少年立志
在小學初中階段的青少年,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但玩性還是會很重,所以加強培養從小立志養德,曾國藩曾有句名言說的好:“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胸無大志,枉活一世。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多學習先賢求學的一些歷史典故,得以啟發,少年養志,不誤終生,多少成功人士都是從小立志,而后則矢志不移,成就一番事業。
在這個時間段多讀國學書籍如:《論語》、《大學》都能有很大的指導和輔正作用。
讀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會明白:人生必有堅定的信念和志向方可立足于社會而有所作為。
讀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方才明白大好青春是如此短暫,不負時風,立志奮發圖強。
讀懂:“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就會理解:人不必在于外在的形式,追求享受還不是時候,做人說話都要懂得勤勞和謹慎。
讀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才能真正領悟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讀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才會明白人生世事不會是一帆風順,做任何事也會有困難,但要懂得勇者才會不懼。
讀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終于才理解,孔子把一生都做了總結,每個時間段都是如此重要。
國學里這些經典太多了,到了初高中階段,深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如此一來是不是覺得豁然開朗。是否也明白了,自己將來該如何立足于社會,給出人生的定位,這豈不是最好的教育?
三、成人養德
古人云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志、立業、立定。有了正心方可確立正當志向,立志高遠的人自當會明白如何立業,當學業有成剛涉足社會之時或許會迷茫,如何能定位、定心這是要立定,故此人生的成長就如老子說的“道”,道法自然,這是圣賢教育的成長規律,只有心無雜念,通達人生智慧的人在十字路口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常言道“成人養德”就是以自身的道德情操為內涵,在人生的道路上發揮自己的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華,描繪自己的藍圖,隨著時光成長,繼而成家立業。
在這個時間段最好讀國學經典如:《詩經》、《道德經》、《中庸》。《詩經》是詩的源頭,詩的本意就是言志,孔子教學,詩經必讀,以此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里面很多世事評論、人生感慨、明理爭辨都是能激發人的思維;《道德經》號稱為群經之首萬經之王。內容文字精辟,很多都是至理名言,寓意深刻,被后人當成座右銘人生格言。中庸之道是自我修為,處世為人,自我人格的完善面而達到內心的和諧,運用中庸之道,在人際間職場中游刃有余。
來讀一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利萬物而不爭故被譏笑其往低處流,水正是有這種低調才匯聚江海,或洶涌如怒,或平靜溫柔,能載舟能覆舟,胸襟才得以寬闊,這才是“道”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又何嘗不是做學問,做事業最經典的名言警句,只有學之一定的層次方能理解,無為而無不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當下物欲橫流,時刻以爭為本,沉迷追星娛樂,世人何不明白五彩、五音、狂爭之為,皆是令人亂心、亂性、狂蕩。何不理解圣人的務實、充實的感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在學習中進步,才以至學識廣博,慎重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腳踏實地方可成家立業。
從校園走向社會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或迷茫消極,或無所適從,或怨天尤人,而國學經典就如同一盞明燈,站在巨人的肩定會看得更遠,何不借前人智慧來成就自己?
四、修身齊家
人到中年本是精力旺盛,心智成熟,事業有成,教育子女,可當下多少人雖有千萬身價,但未必過得開心快樂,該享福的未必在享清福。總是心不足,總是氣不過,子沒教所以子不孝,多少有錢老板自已用身體換來的辛苦錢,卻被子女揮霍得干干凈凈,多少家庭子女不務正業以至家破人亡,多少人臺上是人,臺下是鬼,掙著昧良心錢,這一切的現象我們從傳統文化里面方都可以找到根源。古人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圣先賢在數千年前就說得如此透徹了,物欲不必橫流,貪心不得過頭,清醒方能真誠,如此才得以修身,有志還須有德,有德才能載物,才能齊家,這樣的家才是真正收養身心的家,這道理竟如此簡單卻是大智慧。人至中年不必虛華,必須務實和充實,心能靜得下來就是福氣,所以“有余力則學文”。這個時間段讀讀《鬼谷子》、《易經》、《孫子兵法》,把自己沒讀的道德經,弟子規再讀幾遍,可以說又是一番滋味,不但修了自已和身,積了自己的德,也便于為子孫做一個好的榜樣。
總而言之,國學就是中華民族大國之學,是珍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學其精華,不要以為自己讀不懂都是糟粕,人生不易,做人靠學,誰都想自己滿腹經綸,言談之間,高談闊論,引經據典,談吐文雅、前提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童年必須蒙正,才得以正心。把自己孩子童蒙正心比掙錢重要!
少年該當立志,方可成大器。望子成龍不是自然而成而是指導!
青年修好德行,才會走正道。要想人生輝煌有錢之前必需有德!
成年修身齊家,家才會幸福。人到中年回首以往也看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