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別讓“差不多”給你個“差不多”的人生!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后;
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你以為的得到,可能恰好是失去
――《菜根譚》
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何總是有人,明明有很好的機會和家業,但是,就是守不住,“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就是因為他的行為恰好跟這里《菜根譚》所說的相反——“寵利好居人前,受享好逾人外”。
有利可圖時,他唯恐自己落后;當與人共享時,他唯恐別人多拿一份,恨不得所有的都歸他一人獨據,就最好了。
西晉有位名士叫王戎,據傳他的家中有幾棵李子樹,品種優良,結出的李子個兒大味道甜,賣得十分好。
王戎見李子這么好,雖有意將之拿去出售,可是他又擔心別人買了李子,會拿李子的核也栽種出這么好的李樹,于是他就在出售前,用細釘在果實上打孔,貫通核,破壞核的生長活力。
后來朝廷下詔廣納賢士,有人舉薦了王戎,但就在王戎一只腳即將邁進朝堂時,有人卻將他鉆孔的事透露了出去,最后竟上達天聽。
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一個如此狹隘的人,如果讓他當官,簡直是國家的悲哀,民眾的不幸!”
于是,平步青云的道路就這樣被他自己給斷送了。
可見,“寵利好居人前,受享好逾人外”的人,他以為能夠得到更多,實際上呢,他往往失去得更多。
做一個英明領袖的核心秘密
《莊子·外篇·胠篋》中講了一個故事。
原文節選: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強盜小嘍啰問頭目,當強盜也有道嗎?
強盜頭說,當然有道啊。天下事情,那里有沒有道的呢?
首先妄意室中之藏——你若能在入室之前,就能估出那間屋里有多少財產,這就是圣明。
行竊的時候,自己敢先于別人進去,這是勇。
偷盜成功以后,等別人先撤退,而自己敢于走最后,敢于擔當危險,這是義。
你不僅知道哪里可以去偷,更知道哪里不能去偷,這是大智慧。
得到戰果以后,知道公平分配,這是仁。
從這個故事,你就知道,即便要當強盜頭子,他也得先懂得《菜根譚》這里說的道理:“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行動前,自己要做功課,要懂得比人多,看得比人遠,作案時要敢于替人擔當風險,分享戰果時,不要想著自己多撈點,而是想如何公平合理分配。
只有,這些他都能做到,他才有資格做強盜頭子,小跟班也才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他。
可見,假如你要做領袖的話,掌握了《菜根譚》這段話的核心,就等于掌握了做一個英明領袖的核心秘密。
真正的人生難點
其實,要做到“寵利勿居人前”,“受享勿逾人外”還是比較容易的。真正難的是“德業勿落人后”,“修為勿減分中”。
它需要你能做人所不能做,能忍人所不能忍!
在中國的最東邊生長著一種竹子,名叫“毛竹”。那里的農民到處播種,每天精心培養等待著它們種子萌芽。
但盡管農民一直精心照顧,毛竹前4年也只不過長出3cm高。別的地方的人看到這種情景,搖著頭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花這么長時間種它做什么,簡直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但是,奇跡的是,這種毛竹只要能熬過前4年,進入第5個年頭,它們就能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長。如此,只需6周就可以長到15米。所在之地瞬時間就可以變成郁郁蔥蔥的竹林。
那毛竹在前4年干什么事情去了呢?原來,在這4年間,它們已經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
這就是德業修為“勿落人后”“勿減分中”的典型——不急不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孤獨,時機不到,老老實實修內功;一旦時機成熟,當仁不讓,一鳴驚人。
別讓“差不多”給你一個“差不多”的人生
其實,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是如此——進德修業,不敢落人后,從不離分中。
拿千古名臣曾國藩來說,三十一歲那年,他就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普通人堅持一天,一周,一個月,就很不容易了。
而他堅持了半生!
說穿了,他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臣,其實并沒有什么秘密,就是把“寵利勿居人前,德業勿落人后,受享勿逾人外,修為勿減分中”這句話的道理,踐行到了極致。僅此而已。
大多數人的一生,只是混得個“飽不死,餓不亡”,不上不下的成就,說到底,其實也沒什么復雜原因,就是在進德修業上,沒有那份“耐得住”的性子。
所以,總是在“差不多”的地方,忍不住成為了“棉花糖實驗”中那個把“寵利”提前享受的人。
最后就由無數個“差不多”構成了他“差不多”的人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