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也有文學價值?魯迅:《莊子》和《紅樓夢》全靠它
《山海經》是最本色的先秦古籍,經常被認為是難解的“天書”,或者虛構的神話故事集。現代學者對《山海經》的關注,往往是地理、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其實,《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文學著作。民國時期,魯迅先生這樣評價:沒有《山海經》,就不會有《莊子》和《紅樓夢》等經典巨著的問世。
《莊子》中引用了大量《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例如《逍遙游》中的名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列子·湯問》,但探索“鯤”的原型,應該是《山海經》的《海外北經》中記載的北海之神。它人面鳥身,名叫禹強,又叫玄冥。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鯤”就是大禹的父親“鯀”,是被神話的歷史人物。

《莊子》中著名的“濠梁之辯”,衍生出一句千古名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提及的“魚”,就是《山海經》記載的“儵魚”。《北山經》記載,儵魚出自彭水,有紅色的羽毛,六足四目,食之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山海經》的神奇之處,在于從不同的角度去讀,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理解。莊子就脫離了神話故事,從生活哲學的角度去研究《山海經》中的異獸。
與《莊子》類似的,還有《紅樓夢》這部古典文學名著。雖然已經到了2千年后的清代,文學作品依舊脫離不了《山海經》的影響。許多紅學專家說過:不讀《山海經》,讀不透《紅樓夢》。從紅樓夢的行文思路和故事結構分析,作者曹雪芹絕對是《山海經》的忠實讀者。
《紅樓夢》的開篇就是《山海經》。看過影視作品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片頭神秘的巨石,這是女媧遺落人間的靈石。迄今為止,最早記載女媧的古籍,就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描述的部族女媧是一位上古帝王。另外,“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是東晉古籍《山海經注》最早出現的。
《紅樓夢》還提到,化身賈寶玉的靈石位于“大荒山”。沒讀過《山海經》的人,會稱贊曹雪芹豐富的想象力。其實,“大荒山”是《山海經》的地名。《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肅慎氏族生活在夏商時期,是一個狩獵部落,女真族的遠祖。《山海經》的“大荒山”,就是女真人的“圣山”——長白山。

清代神話故事非常流行,各路神仙非常豐富。為什么曹雪芹要把《紅樓夢》和《山海經》聯系起來呢?或許在曹雪芹看來,女媧是最古老的華夏始祖,是華夏民族的創造者,這樣寫有助于烘托賈寶玉的神秘身份。另外,所有的古籍中,《山海經》最古老和神奇,又蘊藏著上古時期的歷史秘密,讀起來感覺更真實。
個人認為,《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表現了遠古先民的思想和精神,早就超越了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而《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豐富的想象力。很可惜,我們的想象力正在迅速退化,只能依賴幾千年前的《山海經》,不斷提供營養和精神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和圖片均來自網絡(有刪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