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用沖泡掩蓋茶葉的缺點
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喝過的茶沒有上千款,也絕不下九百款。不論是生茶、熟茶、白茶還是紅茶,從幾十塊到幾萬塊的都喝過。簡單一點可以說是:喝過的茶比茶城的套路還多。于是在喝茶過程中,如果喝到蓋碗沖泡不好喝的茶,我們開始思考:用什么方式沖泡能達到一個好的口感?
1 普洱茶沖泡
對于一些新的普洱生茶,有的會略有青味,工藝不同青味的程度也會不同,青味重的生茶可以儲存一段時間再喝,青味會慢慢轉化。新茶的香氣是最濃郁驚艷的,能聞到不同山頭產地愉悅的花果香、山野韻味,可以用瓷質的蓋碗高溫沖泡,這樣香氣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出來,同時沖泡出豐富的內含物質。
有煙味的生茶,可以減少投茶量,用紫砂壺沖泡,沖泡時間可以長一點。苦味重的生茶,喜歡苦味的可以正常沖泡,不怎么喜歡的可以
出湯快一點,或者自己動手與其他地區的茶葉來個拼配,這樣苦底會減弱,又能保留回甘與喉韻,我個人很喜歡把老曼娥的苦茶與甜茶拼配在一起,這樣層次分明,滋味與口感都十分豐富。澀味重的生茶可以降低水溫沖泡,但缺點就是滋味會比較淡,有泡不開的感覺。
新出堆的熟茶面臨最多的問題就是堆味,當然近些年來一些發酵工藝精良的茶企已經做到讓堆味越來越輕了,但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這樣有堆味的熟茶,第一泡洗茶可以重一點,甚至于可以多洗幾次,看到茶葉泡開為止,沖泡可以用紫砂質地的蓋碗或者紫砂壺。
老茶的倉儲決定了它的口感變化,干倉儲存的老生茶會有特殊的人參香,越喝到后面越是驚艷,干倉儲存的茶變化相對濕倉更為緩慢,但也相對穩定。儲存在干倉的老茶可以用蓋碗,也可以用壺沖泡,兩者沖泡各有風格,一些緊壓的老茶第一泡洗茶時間可以相對悶長一點,老茶都不會很澀,后幾泡同樣適合悶泡。
濕倉的茶儲存要求更高,不當則容易生霉,但它的口感也更加細膩多樣,很獨特。對于濕倉老茶可以使用大氣孔的陶器,如果有倉味第一泡洗茶可以多泡一會,或者多洗幾次,后幾泡則可以慢慢出湯體驗它獨特的口感。茶業復興見多識廣的小伙伴曾經在深圳喝過金壺煮水泡紅印,多年后依然念念不忘。
2 紅茶沖泡
至于紅茶,世界四大高香紅茶——祁門紅茶、大吉嶺紅茶、錫蘭烏瓦高地紅茶和阿薩姆紅茶,我們主要聊祁門紅茶的沖泡,祁紅有不同的等級,可以依據不同的級別沖泡。最常用也是滋味最穩定的是用白瓷沖泡搭配聞香杯,白瓷紅湯是最極致美的享受,泡茶的水溫在90度到95度之間,溫度高香氣比較揚。
我們喝到比較多的是滇紅金芽,金芽十分細嫩講究,沖泡不當很容易出現不舒服的口感,例如澀味,沖泡紅茶水的溫度在80度到90度之間較佳,溫度低了出不了味,溫度高了澀味、酸味較顯。好喝的紅茶會有淡淡的紅薯香、面包香,并伴有香甜的氣息。
古樹茶火了之后,開始有人嘗試古樹茶的各種制法,包括古樹紅茶,古樹紅茶比較耐泡,酸澀感不會像純芽頭那么明顯,所以可以用正常水溫沖泡。除了金芽、古樹紅茶,偶爾也會喝到一些袋泡的紅碎茶之類的,這一類茶的沖泡可以使用玻璃杯,如果杯子很大,就放兩袋。袋泡茶掉水會很快,所以一般沖泡一到兩泡就可以。
3 白茶沖泡
部分白茶的新茶會有青草味,有人喜歡這樣的青草味,有的人則未必,至于不喜歡青草味的人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款白茶。老白茶會有淡淡的藥香味,出湯比較緩慢,用小壺慢煮,可以喝上一整天。云南古樹白茶則打破了白茶的清新淡雅,透露著山野氣息,開始沖泡可以快沖快出,然后慢慢煮著喝。
總會有人說,在店里沖泡覺得很好喝的茶葉,帶回家自己沖泡就沒有這么好喝了,因為茶店里沖泡的方式已經經過數次試驗,找到了最佳的沖泡時間、器具。我們在咖啡店里喝到的咖啡,從研磨、布粉、注水,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測試,手法精確到注水高度,時間精確到秒,由此得到標準的口感。
茶葉的沖泡比起咖啡,要更顯得粗枝大葉,除了專業的審評沖泡使用150ML審評杯悶泡5分鐘,日常沖泡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沖泡方式,更多依據經驗以及個人喜好,就像中國人做菜一般,鹽,少許;醋,少許;具體是多少量都是靠自己把握。一些企業也會尋找適合沖泡茶葉的器、水、溫度和時間,但主要還是針對自家產品。
“七分茶,三分泡”,沖泡方式可以掩蓋茶葉本身缺點,也不能算是幫茶葉作弊,以上幾條只是我們的小經驗,并沒有科學系統的論證,當然也不能涵蓋所有的茶葉。最后,歡迎你來分享一些你的沖泡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