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類茶葉品質特征形成的原理
中國是茶葉的祖國,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種類繁多。安徽農業大學陳椽教授,舊四年首次從科學角度闡釋茶葉分類原理,并提出分類方法,即依據茶葉加工方法及其茶多酚類物質的氧化程度不同,系統地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 青茶) 、黑茶和紅茶6大類。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奠定了現代茶葉科學分類的基礎。
湖南農業大學楊偉麗等2001年通過加工工藝對不同茶類主要生化成分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以相同茶葉鮮葉加工威六類茶,其茶多酚含量依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的順序遞減,氧化程度遞增;影響茶葉風味品質的主要成分氨基酸、咖啡堿、黃酮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等,均以白茶的含量最高,紅茶的含量最低;水浸出物含量除綠茶外,也是白茶中較多,紅茶中最少,而茶多酚和兒茶素含量以綠茶最多。
綠茶是中國最旱研發且產地最廣的茶類,屬不發酵茶。名優綠茶要求一芽一葉初展,一般綠茶的原料要求一芽二、三葉及勸漱對突葉。綠茶的初制工藝: 鮮葉→殺青→揉捻→干燥。其中殺青是綠茶品質形成的關健工序,殺青是采用高溫,在短時間內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同時,熱作用會加速葉綠素、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糖類及茶多酚等內含物質的轉化,散發青草氣,形成新的色香味物質,為綠茶的品質形成奠定了基礎。綠茶的品質特征是清湯、綠葉,內質要求香氣高爽、滋味鮮爽。由于殺青和干燥方法不同,綠茶分力蒸青綠茶、炒青綠茶、烘青綠茶和曬青綠茶4類。
黃茶屬輕微發酵茶,主產子安徽、四川、湖南、浙江等地。以單芽制成的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以1芽2葉制成的叫黃小茶或黃湯,以1芽4 5葉制的稱黃黃大茶。初制工藝與綠茶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個悶黃過程,鮮葉→殺青→揉捻→堆積悶黃→干燥。其中悶黃是形成黃茶 “黃湯黃葉” 品質特征的關鍵工序,殺青葉在高溫濕熱條件下,葉綠素大量的氧化分解,茶多酚發生非酶促氧化,酯型兒茶素和咖啡堿減少,產生茶黃素,形成黃茶醇爽不澀的品質特征。黃茶的品質特征: 黃湯黃葉,香氣清銳,滋味醇厚。

黑茶屬后發酵茶。主產區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廣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較租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散茶,有天尖、貢尖、生尖和普洱散茶、六堡茶等;緊壓茶是黑毛茶的再加工茶,有花卷、茯磚、黑磚、青磚、沱茶、七子餅茶等。黑茶的初制工藝: 鮮葉→殺青→揉捻→渥堆 ( 或曬千后加水渥堆) 葉烘干。其中渥堆是制作黑茶的關健工序。在渥堆期間,兒茶素在微生物產生的胞外酶一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形成茶黃素、茶紅素等物質,使苦澀、濃強滋味成分被氧化降解,醇和滋味成分增加,同時,芳香物質轉化、聚合形成風味香氣。
白茶屬于微發酵茶,主產于福建省福鼎、政和與建陽等茶區。白茶主要分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盾和新工藝白茶等。白毫銀針,當芽葉初展時采下芽頭,剔除魚葉、鱗片扣斷碎芽葉,只取亮整芽頭進行加工。其品質特征為,茶芽肥大,茸毛厚,毫香濃顯,湯色清亮淺黃.入口甘甜鮮爽;白牡丹,是以1芽1 2葉葉為原料制成的白茶。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色澤灰綠色或暗綠,葉背臼毫銀亮,毫心肥壯,葉緣向葉背翻卷,形如牡丹花。內質毫香,味鮮醇,湯色杏黃,清澈明亮,葉底淺灰,葉脈微紅;貢眉、壽眉,是以菜茶或采用銀針后留下的鮮葉加工而成的白茶,其外形較一般白茶瘦小,形似眉毛而得名。其品質特征為,毫顯而多,湯色橙黃或深黃,葉底勻整、柔軟、鮮亮, 葉張主脈迎光透視時呈紅色,滋味醇爽,香氣鮮純;新工藝白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駐芽二三葉或單片等。經輕萎凋、輕發酵、輕揉捻、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其品質特征為,外形蜷縮,湯色橙紅,香清味濃,又有閩北烏龍的“馥郁” 。
白茶的初制工藝,包括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鮮葉隨著萎凋過程失水,細胞液濃度提高,茶多酚發生緩慢的酶促氧化,葉片色澤由鮮綠色轉變為正面灰色,背面白色,育氣消失,毫香顯露,湯色杏黃,滋味鮮醇。葉變成垂卷。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類,因某外形色澤青褐,也稱青茶。主產于福建、廣東與臺灣3省。初制工藝流程: 鮮葉→萎調( 日光或加溫) →做青( 搖青一一晾青) →殺青一揉捻( 或包揉) →烘焙→毛茶。其中做青是形成烏龍茶品質最關健的工序。做青是在鮮葉輕度失水( 萎凋) 的基礎上,通過搖青與靜置交替進行的 “走水” 過程,葉緣細胞逐步受損,葉內水分與內含物質由梗與葉脈向葉片運輸轉移并蒸發,同時,茶多酚的酶促氧化產物及其他內含成分的轉化產物,也不斷在葉內積累,直至做青葉紅邊顯現,花香顯露,形成烏龍茶的品質特征。烏龍茶的品質特征: 外形( 條形或半球形) 緊結重實,色澤青褐;香氣馥郁,有自然花果香味,湯色金黃或橙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黃亮,綠葉紅鑲邊。
紅茶屬全發酵茶類。鮮葉原料與綠茶基本相同。紅茶可分為: 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與紅碎茶等3類。工夫紅茶是中國傳統出口紅茶,全國十幾個省( 區) 都有生產,著名的有祁紅、滇紅、英紅、閩紅等。紅茶的初制工藝: 鮮葉→萎凋叫揉捻( 或揉切) →發酵→烘干,其中發酵是紅茶品質形成的關鍵工序。紅茶加工是通過萎凋提高鮮葉中酶的活性,并在揉捻( 或操仞) 和發酵中,茶葉組織細胞膜受到破壞,透注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茶葉中茶多酚酶促氧化聚合,生成茶黃素、茶紅素和茶褐素等有色物質,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形成鮮爽、濃厚、甜香,紅葉紅湯的紅茶品質。其香氣變化過程為,青草氣( 揉捻開始后) →清新花香→果香→甜香→(如不及時烘干) 香氣下降叫逐漸出現酸味。最后的烘焙終止發酵和發展香氣,并便于貯運。
正山小種紅茶,產于福建省武夷山桐木關、星村等地。其中的煙小種,在萎凋與烘干時采用松木明火,因此成茶微帶松煙香;湯色紅濃而爽口甘醇,似桂圓湯味
紅碎茶是國際茶葉市場的主產品,主產于印度、斯里蘭卡與肯尼亞。其初制工藝: 鮮葉→萎凋→揉切→發酵→烘干,按外形分力: 葉茶,呈短條形顯毫;碎茶,呈顆泣狀;片茶,呈皺折狀;未茶,呈砂粒狀。品質特征: 色澤烏潤,湯色紅亮,滋味濃、強、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和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