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病,茶來治;秋季飲茶看體質
伴隨著徐徐涼風,夏季高溫的煎熬將成為過去,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時,也別忘了防治秋季易發病。都說秋天喝茶解秋燥,可秋天喝什么茶、怎么喝最合適呢?我們請教了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師梅之凌老師,探討一番秋日喝茶養生之道。
秋季病,茶來治
剛入秋時,氣候干燥,余熱未消,人體水分不足,此時飲用烏龍茶類的青茶為佳,能消除體內燥熱。如武夷巖茶,不寒不熱,具有一定補益作用和生津功效,能讓身體感覺舒適。但剛焙過的巖茶,因火氣未消,是不宜在秋季飲用的。
一貫愛茶的梅老師介紹,早晨起床飲一杯淡巖茶,具有潤喉清燥的作用,只取1-2g巖茶,沖泡一大杯開水飲用,不但齒頰留香,還能讓身體以舒適的狀態開啟嶄新一天。
此外,在秋季飲菊花茶是非常好的選擇,能給肺部潤燥清火,帶來養肝明目的效果。《本草綱目》記載枸杞菊花“味甘,性平,具有散風熱、平肝明目之功效”。肝火能使眼白發黃,眉目無神。而菊花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質。
“菊花是中醫治療多種眼疾的良藥。用眼過度,尤其是天天面對電腦,無時不刻看手機的人,更要多喝些菊花茶。”梅老師建議,中醫講究辨證治療,如果體寒的人就不適合飲用菊花茶。
秋飲茶,看體質
關于喝茶養生之道,梅老師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身不同的身體狀況制定相應的養生方案。茶性不同,對每個人帶來的影響也不同,并非網絡上所說的喝茶養生方式都適用,若不科學飲茶,還可能出現副作用。
“例如陽虛的人,體質較弱,秋冬容易手腳冰涼,自然要忌寒涼的茶,可以喝點暖胃的紅茶、熟普洱等。”梅老師建議。如果是經常口干舌燥的人,可能是陰虛體質,那么就適宜喝些青茶、白茶,同時可與麥冬、百合、玉足等調飲,起到補充水分和美白作用。
老年群體飲茶,更要特別注意,因為老年人一般為陽虛。“老年人陽虛需扶正固陽。中醫上說,扶正即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邪能力。”梅老師建議,陽氣不足或功能有所衰退的老人,在秋季比較適合飲些溫性、平性的茶,火功重的新茶勿喝,飲些味淡的茶較為適宜,而白茶和普洱生茶卻不太適合脾胃虛的老人。如若體質較胖的老人要注意養胃,飲茶時可加入適量的黃芪、枸杞、陳皮等,理氣和胃。
“如果不知道是什么體質,適喝什么茶,可以試喝體驗一下,如果覺得舒服,這種茶就可以喝,喝著不舒服就換一種茶喝。”梅老師表示,喝茶養生,與個人喜好、作息環境,甚至和性格都有關系。理論上看,秋天整體還是適合喝烏龍茶。

調飲茶,更養生
中醫茶性味理論認為,“甘則補而苦則瀉”。“茶主‘泄’,飲用也不能過量,應與飲食結合,科學飲茶。”梅老師建議,為避免茶性過于寒涼或溫熱給身體帶來不適,除了清飲的茶外,秋季茶飲也可以選擇一些滋陰清肺、疏郁解乏的中藥藥材、花茶作為調飲。
例如,秋冬皮膚干燥,可在茶湯中加入麥冬、百合,潤燥解熱,女性飲茶加入玉竹,有一定養陰潤燥、美白潤顏的功效。
“秋天主“收”,萬物收斂,肺氣內應,養生應以養肺為主。“梅老師介紹,陳皮就具有潤肺的功效。因此,陳皮普洱是近來比較流行的適合秋季飲用的茶。《中醫手冊》記載:“橘皮以廣東新會所產為佳,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解油膩,牛羊毒,逐痰下氣,刮腸通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所以將陳皮與茶一同泡飲,以達到滋潤心肺,溫暖身心,調理腸胃的效果。
另外在秋季的飲食上,也可做相應調整,配合飲茶,達到養生作用。如在菜肴中加入沙參,可以滋補清肺,緩解氣管炎癥狀。偏寒體質的人飲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熬成的四味藥,可補血健胃等。
總之,根據體質喝茶非常重要,喝對了會越來越健康,喝錯了也會帶來不少麻煩。平日多飲茶的朋友,不妨請中醫做一個“個性化”診斷,認清體質,找準屬于你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