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緒,也需要垃圾分類!
最近一段時間,上海的垃圾分類行動火遍了朋友圈。
現在,上海人最關心的不是房價,不是交通,不是孩子上學,而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垃圾分類。一句“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人發自靈魂的一句拷問。
為了化繁為簡,被逼無奈的網友們還編出了一套口訣。
豬能吃的,叫濕垃圾;
豬都不要吃的,叫干垃圾;
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
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
突如其來的垃圾分類,成了朋友中廣為調侃的對象。然而生活中,需要分類的不只有垃圾。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也同樣需要分類。
垃圾分類靠得是自律,情緒分類,靠得是智慧與情商。
01 正確認識情緒的人,才是最理智的人。
曾經看到一句話:“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并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歷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憤怒時,不能制怒,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我們的助力;失控的情緒,卻會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最大的阻礙。
理性認識情緒,知道情緒的利弊,懂得情緒分類,才是我們對待情緒最好的態度。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智地對待、控制自己的情緒。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起“夫妻吵架,妻子開車撞死丈夫”的悲劇。
當天,丈夫懷疑妻子跟別人有不正當的關系,夫妻倆小區樓下發生了爭吵。
吵架之后,妻子坐上車子準備離開,丈夫卻緊貼著車頭不讓妻子走。
爭執過程中,妻子出于憤怒,忽然加速向左前方行駛,將丈夫撞到后繼續拖行,導致丈夫當場死亡。
一場車禍,毀了一個家庭人生,也毀了兩個人的人生。
情緒來勢洶洶,沒有定力與理智的人,就很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做出無法彌補的事。
情緒失控而殺人畢竟是極端,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因為受制于不良情緒,做出許多丟臉、愧疚、讓人后悔的事。
我見過因為嫉妒去陷害別人的人,見過因為悲傷患上抑郁從此將自己關在屋子里的人,見過因為敏感總覺得別人在笑話自己整天悶悶不樂的人,還見過因為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連努力也不敢努力的人……
如果說勇敢、快樂、積極、奮進是可回收的情緒,那么嫉妒、悲觀、敏感、自卑、憤怒之類的種種,毫無疑問就是垃圾情緒,放任這些情緒的后果,終究只會是害人害己。
一旦這些情緒產生,我們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一件事,從而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錯誤;更甚至,這些情緒還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有過抑郁傾向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幾率幾乎是正常婦女的4倍。
古話說:怒傷肝,悲傷肺。這些話,也絕對不是胡說八道。
長期沉浸在垃圾情緒中,對我們來說,無異于是一場慢性自殺。
02 善于拋棄不良情緒的人,才是過得最舒心的人。
周國平曾說:“在較量中,情緒激動的一方必居于劣勢。”
知道什么場合需要什么情緒,在不良情緒發生后,能夠及時的反思和舍棄,才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真正標志。
我曾經作為評委出席過一場演講比賽。
賽中,有兩個選手讓我印象深刻。一個緊張過度,輪到他的時候結結巴巴,越著急出的錯越多;一個自信過人,上臺的時候口若懸河,感染力極強。有趣的是,兩個人是是先后上臺的。
比賽結束之后,我遇到了那位表現過人的選手。我問他在臺上的時候有沒有緊張,他笑著說:
“其實,上臺之前是有緊張過的。”
“但是仔細想想,我已經準備了這么多天,還有什么好怕的?”
“越害怕,就越容易出錯,就像之前那個人一樣。”
后上臺的選手,必定會被前一個影響到。緊張忐忑是不可避免的,但幸運的是,他及時拋棄了緊張的情緒,獲得了最后的勝利。
情緒帶給我們的影響,就是這么顯著。
我們總覺得,情緒是不可以控制,也不可以丟掉的,但其實,情緒既可以控制,也可以被丟掉。
弗農·霍華德曾說:“對消極的情緒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就可以消除它。”
在面對垃圾情緒的時候,與其一味沉浸在其中,不如試著去思考我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緒,該怎么去緩解這樣的情緒,如果放任了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三思而后行,是解決垃圾情緒最好的辦法。
正如《圣經》中說的那句:“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電影《阿甘正傳》中,母親告訴阿甘:“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么。”
當你拆開盒子之后,它或許是能帶給你欣喜激動的一塊,又或許是讓你失望沮喪的一塊。
然而,盒子里的巧克力還沒有吃完,即便這一顆讓你失望,或許下一顆,又會給你驚喜。
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每一種情緒始終都是暫時的。
人生,并不會只有一種情緒,高興與悲傷,相伴而生。但你對于情緒分類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舒適度。
聰明的人,會善于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分類,知道什么樣的情緒對自己有益,什么樣的情緒需要及時舍棄。
愿你,也能成為一個懂得情緒分類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