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煮著吃,人生熬著過
餃子要投入滾燙的沸水,才能成熟,
人要經(jīng)過痛苦的磨礪,才能成長。
‖ 餃子要煮,人生要熬。
佛說眾生皆苦,似乎苦是人生或者說是萬物的底色。傷與痛本是萬物生長必經(jīng)的過程,畢竟我們是伴著陣痛來到這個世上,又在痛苦中離開的。
生活本是苦的,不幸是人生最好的歷練。苦是可以滋養(yǎng)人的,把苦吞下去,讓他在你體內(nèi)轉換成前進的力量。沒有人能拒絕生活中襲來的凄風苦雨,陽光普照并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相較暖陽,涼風冷雨更能促人成長。
人生有百種味道,需得經(jīng)過“熬”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味道。人生是個熬“苦”的過程,人生的味道取決于“熬”的火候與程度。
‖ 熬是堅持與積累。
人生奧義在于熬,熬不是消極度日,不是向困難舉手投降,而是一種小火慢煨下的能量積累。人在翻云覆雨的天地間摸爬,厚積而薄發(fā)。《老子》言:“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生命是一種長期且持續(xù)的沉積過程,只有當積累到達一定的厚度,上天才會奉上贈與你的禮物。熬是時間經(jīng)年累月的沉淀,是質(zhì)變前夜的漫長積累。人生要熬,受得了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別為現(xiàn)階段灰撲撲的人生沮喪,白天鵝也并非生下來就能夠飛翔。
相傳姜子牙七十二歲渭水之畔遇文王,武王滅商后,太公望被封于齊,年逾八十。劉邦斬白蛇起義時四十七歲,建立漢王朝時已過知天命之年。劉備幼年喪父,以織席販履為生,五十歲三顧茅廬,六十歲坐擁蜀漢。蘇洵年少逍遙,二十七歲痛下決心發(fā)憤讀書,年近五十方才名動京師。
‖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熬是一種堅持,就像制糖,將蔗汁置于火上,不停攪拌,讓水汽都蒸發(fā)掉,最后得到糖。契訶夫說:“苦難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是鋒利的鋼刀。”熬過困苦,生命就得到升華。
《紅樓夢》中黛玉重建桃花社,寶釵填了一首詞,詞的末句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這句話并非曹公原創(chuàng),而是由宋人侯蒙的《臨江仙》幻化而來。
侯蒙年少聰穎,但時運不濟,接連幾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由于侯蒙長相難看,常被人戲稱為“丑鬼”,幾次落第之后,各種冷嘲熱諷、譏笑白眼隨之而來。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無聊又淺薄的世人言語怎能輕易傷害一顆執(zhí)著追求的心。
清風拂柳的春日里,紙鳶高飛,有人將侯蒙畫在了風箏上,有人不懷好意地詢問侯蒙何日考取狀元。在大家的哄笑聲中,侯蒙借了一張紙,提筆寫了一首詞:“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wěn),只疑遠赴蟾宮。雨馀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第二年侯蒙高中,一舉成名。
‖ 熬是樂觀與堅毅
熬是一種安定的心境。誤落塵網(wǎng)中,聚散苦匆匆,長吁短嘆多無意,莫若把酒祝東風。
林語堂說:“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zhì)的精髓”,煎熬難忍的日子正是修心的過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隨生命的波濤起落,慢悠悠,放寬心。人本過客來無處,休說故里在何方。隨遇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芳香。
熬需有堅忍的意志與樂觀的精神。生命漫長,起起落落再正常不過,沒有什么事情可以一眼看到頭,生活的變數(shù)時有發(fā)生。你永遠不能提前得到關于未來的情報,在充滿變化與挑戰(zhàn)的日子里,先學會坦然面對。
柳永有首詞“閻羅大伯曾教來,道人生,但不須煩惱。遇良辰,當美景,追歡買笑。”生活本無煩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熬不是抱怨,不是得過且過,而是一種淡然,一種看開之后的寧靜。細細想來,“熬”是一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它包含著對未來的希望及對生活的斗志。肯熬,能忍,就說明你還是相信未來是光明的,而痛苦是暫時的。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從執(zhí)掌一國的霸主到吳宮馬廄里的階下囚,猝不及防的跌落總讓人唏噓。亡國的恥辱與苦楚在夜里一起涌上心頭,“熬”成為心頭那不可宣之于口的箴言。他堅信越國還有未來,越國的兒郎還在,越國的山河不改。終于那些過往的痛苦在時間的爐火上慢慢熬成一粒仙丹。
人生就像一杯茶,入口苦澀,細細品味卻有回甘,但這種甘甜卻并非每個人都能品嘗的到。有人淺嘗一口,被苦澀嚇到,便吐了出來,不熬過苦澀自然不會嘗到甘甜。
熬,是忍耐,是堅守理想與信念;熬,是經(jīng)歷,是堅信光明與未來。
生命不過是一次揮袖起舞,在登上璀璨舞臺之前要經(jīng)過漫長的演練與等待。
生活就是破繭的過程,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