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精神 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四)
記得小時候,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他們用精巧的手藝,給與人們恰到好處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手工藝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有些已經消失……
今天與大家一起感受一下真正的匠人精神。
15、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16、魯班枕
魯班枕,俗名“瞎掰”。據說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一塊獨木硬板只是通過鋸、鑿、刨這樣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開,掰成功了就是一個能夠折疊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還得重做。這種工藝曾經失傳,后經過翻閱古書才得以再次流傳。
17、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古琴面板為圓,象征著天空,底板為平,象征大地,13個琴徽象征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過程中,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一把古琴制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才能制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18、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劇、昆曲中的場景,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愛。
如今的惠山古鎮,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古鎮修復。修復后的古鎮,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條街”之稱的惠山古鎮,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經人去樓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