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戲
泉州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1957年定名為線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屬于傀儡戲。源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傳于泉州地區,俗稱嘉禮戲。經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制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 傀儡調。江總書記在泉州視察時,饒有興趣地觀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線木偶。
歷史淵源
中國的木偶藝術,歷史悠久。據許多學者專家研究考證認為,中國的木偶藝術源于漢代,興于唐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的“傀偶子”條載:“自昔傳云:起于漢祖在平城為冒頓所圍,其城一面,即冒頓妻閼氏……陳平訪知閼氏妒忌,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于陴間。閼氏望見,謂是生人,慮下其城,冒頓必納妓女,遂退軍……后樂家翻為戲。”
福建泉州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稱。
相傳唐末王審知入閩時,傀儡戲就隨之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已脫離了屬于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夠演規模宏大的歷史戲了。
到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木偶制作技術大大提高了,藝人們根據《目連》、《西游》、《封神》等戲的特點,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前推進了一大步。
種類劃分
泉州木偶戲分掌中木偶戲與提線木偶戲兩種。

表演難度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余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借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泉州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藝術發展
許多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創造了以提線木偶表演為主、綜合杖頭木偶和掌中木偶于一臺的新穎演出形式,受到中外觀眾歡迎。
工藝珍品
泉州提線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與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泉州木偶頭輪廓清晰,線條洗練,繼承了唐宋雕刻、繪畫風格,當代木偶頭制作,在師承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更側重于夸張與變形,尤為強調性格化和表現力,乃馳名中外的傳統工藝珍品。

歷史傳承
歷史悠久的中國木偶藝術流傳至今,在泉州地區仍然盛行不衰。泉州、晉江、惠安等專業木偶劇團,其表演精彩、細膩、傳神、逼真,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譽滿中外。
1960年,晉江木偶表演藝術家李伯芬和漳州木偶大師楊勝、陳南田等組成的中國木偶藝術團,參加羅馬尼亞國際木偶聯歡節,表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榮獲一等表演獎和金質獎章。1979年,泉州木偶劇團赴京參加建國30周年獻演《火焰山》,獲得一等獎。1980年,晉江木偶劇團創作的《白龍公主》參加全國戲劇會演,榮獲文化部的嘉獎。1988年,著名木偶藝術家黃奕缺攜帶《馴猴》等3個精彩小戲,赴日本參加國際木偶節,獲得很大成功,好評如潮……
未來發展
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如今,泉州已先后舉辦五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每屆“國際木偶節”中,眾多國內外的木偶表演團體匯集泉州,進行木偶精品節目薈萃展演與交流,使得“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成為一種大型的多邊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盛會。許多參加展演交流的外國藝術家們贊嘆:“我們走過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而像泉州這樣精彩的木偶戲還從未見過,泉州不愧是木偶之城!”“真正的東方古典藝術!”……
我們深信,在泉州廣大木偶藝術家和木偶戲藝術愛好者的關心支持下,泉州的木偶戲一定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改革創新,從而把這古老的藝術推上新的發展階段,使這朵藝苑奇葩開得更加鮮艷,香溢人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