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的苦
再愛孩子 也要讓他承受這3種苦
人生沒有白吃的苦,也沒有白走的路。
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對他百依百順。
溺愛不是愛。在成長的路上,有些風雨一定要孩子自己承受,有些苦難也一定要孩子親身體驗。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吃這3種苦。
前幾天,霍啟剛在微博上發了一組照片。
他帶著妻子郭晶晶和6歲的兒子在地里插秧,一家三口頂著烈日,擼起褲管,站在滿是淤泥的水稻田里。
兒子脖子上帶著擦汗的毛巾,干起活來也是有模有樣。
干完農活之后,吃起飯來也格外香甜。
霍啟剛說: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對此,網友們紛紛點贊支持,稱他為富豪界的一股清流。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解:“富二代”就是嘴里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幸運兒,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就算不工作,也能輕松過一輩子。
但事實上,很多富豪非但沒有這樣“富養”孩子,反而更舍得讓孩子吃苦。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被問到教育孩子的秘訣,他脫口而出5個字:“讓他們吃苦。”
雖然家境殷實,李嘉誠對孩子從不寵溺,小時候孩子們上學絕不用私家車接送,要求乘電車上下學;上大學的時候,要求他們勤工儉學。
為了養活自己,哥倆在麥當勞當過服務員,也在高爾夫球場當過球童。
在李嘉誠看來,真正的富養絕不是經濟上的饋贈,而是幫助孩子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
商界大佬董明珠,是身價上億的女富豪,在《福布斯》亞洲商界權勢女性榜排第4名。
即便手握上億資產,她對兒子仍然很“摳門”。
她只保證兒子吃飽穿暖,至于多余的零花錢,要求兒子自己去掙。
從小學讀到大學,她也從未讓司機接送過兒子,即使她坐著車在路上看到兒子,也不會讓司機停下來叫他上車。
如此以來,兒子也養成了獨立的性格。
畢業后,兒子拒絕接受董明珠的任何支持,在社會上獨自打拼。
他從來不告訴別人他的母親是誰,在租來的房子里,做月薪五六千的工作,自食其力,也很滿足。
真正的“貴族教育”不是留給孩子取用不盡的財富,而是放手讓他們感受生活粗礪的本質。
讓他們有認清生活的勇氣,也有熱愛生活的底氣。
黃宗羲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嬌兒無孝子,慣子如殺子,有遠見的父母,舍得讓孩子吃苦。
2失敗的苦
人生的路上布滿了荊棘,失敗和挫折也是人生常態。
成長是一場馬拉松,能笑著跑到最后的孩子,一定是有韌性的孩子。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感人的視頻:
幼兒園有一個叫凌的小男孩即將轉學,校方提前為他舉辦了畢業典禮。
在畢業典禮上,他大聲地對父母說:
請堅強一點,這是老師常對愛哭的我說的話。
凌在老師的眼中,一直是個愛哭的小男孩。
所以,他選擇在畢業這天,挑戰自己一直沒有成功的10段跳箱運動。
他站在起跑線上,使出全身力氣,向跳板沖刺。
但是由于身高的原因,凌一次次起跑,又一次次被高高的跳箱卡住。
愛哭的凌又開始偷偷的抹眼淚,攝像機背后的父母,看到近乎崩潰的兒子,一陣陣心疼。
但是,父母仍然選擇在旁邊觀望。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回到起跑線,凌強忍著眼淚還是沒有放棄。
最后,老師提議“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給凌吧”,然后孩子們圍著凌形成了一個圈,聚在一起,大聲地對他說:
“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這一次,瘦小的凌像小火箭一樣沖了過去,終于跨過了10級跳箱,完成了這場“不可思議”的挑戰。
看到這一幕,父母在鏡頭外感動到哭。
巴頓將軍說:
“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是懂得放手,讓他們感受失敗的苦。
因為他們知道,失敗乃人生的常態,能承受失敗的苦,方能品嘗生活的甜。
可是很多家長,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讓孩子受苦,把孩子供養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可是,一旦面對挫折,就脆弱的一塌糊涂。
保羅·斯托茨博士曾提出一個叫做“adversity quotient(AQ)”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挫折承受能力與反逆境的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商”。
一個人逆商愈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接受困難的挑戰,這樣的人往往是各自領域內的佼佼者。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
“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所以,當孩子面對挫折,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包大攬幫他解決問題,而是要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放手讓孩子去做困難的事,因為困難也意味著機遇。
3
讀書的苦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報道:
一個泰國的小男孩,一大早起床怎么著都不想去上學,爸爸媽媽各種勸都無濟于事。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場景,每天哄著騙著,才能把孩子送到學校去。
為了徹底改變現狀,這位泰國媽媽想到一個“絕招”。
她首先打電話去學校,給孩子請了一天假,然后把孩子帶到附近的街道上,讓孩子撿塑料瓶子換錢。
一開始,孩子還很興奮,但是沒過多久,就不想動了。
“媽媽,好累,我不想撿了。“
但是媽媽仍然堅定地帶著他走了 3.5 公里,撿了一小袋空瓶子,換了 2 泰銖(約合人民幣 0.4 元)。
“媽媽,我們有錢啦,我們坐公交車回家吧。“
“坐公交車要10泰銖,你有錢嗎?“
沒辦法,孩子只好跟著媽媽走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了一家冰激凌店。
“媽媽,我想吃冰激凌。“
“冰激凌要5泰銖,你的錢夠嗎?“
孩子顯得有些喪氣,繼續跟著媽媽往前走,又經過一家餐廳。
“媽媽,我想吃燕麥。“
“想吃嗎,燕麥要15泰銖哦。“
“算了我不吃了,我要回家“
媽媽順勢問:“是不是覺得累了?”
“是的,好累,好熱,我想回家,我想上學。“
這一番“吃苦教育”遠勝于苦口婆心的說教,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十年寒窗苦讀,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的確枯燥無味,但是跟生活的苦相比,學習輕松多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上一股“讀書無用論”開始大行其道。
有人說:“北大畢業有什么用,還不是要出去賣豬肉?”
可是他們只說了一部分事實,另一部分真相是,那個賣豬肉的大學畢業生陳生,現在已經開了幾百家連鎖店,身價過億。
有人問:“耶魯畢業有什么用?也只是在我們村當了個小村官。”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那個在衡山縣當村官的秦玥飛最后利用自己在耶魯學到的專業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人脈資源,把衡山縣的商務產業做得風生水起。
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工作時間越久,越覺得讀書重要,越覺得學歷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招聘行業有一個扎心的“潛規則”:
一些知名企業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大學生的簡歷放在一邊,再把非985大學生的簡歷放另一邊。
招聘會結束,他們只會帶走985學生的簡歷,而剩下那部分簡歷的命運是,被清潔工掃到垃圾桶里。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調查顯示,84%的高管擁有高學歷,48%出身于985名校。
正如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說的:“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
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為什么要逼你讀書,因為讀書確實苦,但不讀書的代價更大。
怕吃苦,苦一輩子,不怕苦,苦一陣子。
人生的能量守恒定律,絕對是公平的。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想要欣賞到最美麗的風景,必定要經過人生的考驗和磨礪。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逼孩子一把,因為他們知道,陽光總在風雨后,人生沒有白吃的苦,也沒有白走的路。
現在吃的苦,現在受的傷,會成為日后的徽章。
想到小說《哈利 · 波特》中,鄧布利多校長對哈利說:
人世當中,我們面對的大部分選擇,并不是“The right way or the wrong way .”“對的”或“錯的”!
而大多我們要面臨的選擇是:“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 .”“捷徑的,討喜的,懶惰的,怯懦的”!
所以,千萬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