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財富觀
孔子關于財富的第一個觀點是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同時在《論語—顏淵篇第十二》中亦記載子夏曾聽聞夫子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是無常的,《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大學》)因此,是否富貴的根本在于自身是否保有良好的善道。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關注的是道德與法度,而小人關注的是田土與恩惠錢財。“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君子憎惡那種自己明明想要但是自己不說想要而另外找個借口去得到的做法。想要,就光明正大地去追求,何必遮掩呢?
“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篇第四》)什么都只以自己是否得利為標準行事,則會招致怨恨。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篇第十四》)處貧窮之中,就怨天尤人;處富貴之中,則驕奢淫逸,這是人的通病。
孔子關于財富的第二個觀點是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君子只擔心得不到真理而不擔心得不到食物和擺脫不了貧窮。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篇第四》)富貴與尊崇,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試圖用不正當的方法去得到它,這種得到是不長久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是如果試圖用不正當的方法去解決它,也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掉。
什么是不正當的生財方法?“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通過自己的身家性命和道德根本去聚斂財富,通過“去仁”的方式,通過“賣身”違仁的方式,具體點可能是在一頓飯的時間里,也可能是倉促匆忙之間,或者是顛沛流離之時。因為正當的生財方法不是這樣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篇第四》)
什么是正當的生財之道?“敬其事而后其食”(《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通過修養本性,認真考慮和對待自己的事業,盡職盡責,而后獲得俸祿。正當的生財之道,必須講究德行的修養,必須修身養性,必須有強烈的自我責任感。“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
故此,“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一個人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衣食,如果只看中眼前,那就種田得了,會有挨餓的日子到來;如果專心學習和修養,目光長遠一些,則俸祿自在其中。
孔子關于財富的第三個觀點則認為,“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對待財富應有不同的態度,這是孔子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的。具體來說,如果外界環境是一個很良好公正的環境,自己還很貧窮和低賤,則是自我無能的表現;如果外界環境是烏黑一片,自己卻很富貴,則也是很可恥的。“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篇第八》)“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他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篇第七》)。“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
如果在一個良好公正的環境下,不論做什么職業,只要是正當生財能夠達到富貴境地的,都是很好的途徑,否則,還是做自己最喜歡的行當好了。“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篇第七》)
如果大環境不好,那么守住自我的本性,過簡單快樂的日子也已足夠。“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篇第七》)“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篇第八》)堅守自己的操守,積習學習進取,這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關于財富的第四個觀點是,“仁者以財發身”(《大學》)。財富是用來進一步修養身心、潤化德性的,以求獲得更高的境界,而不是用來揮霍浪費、肆意妄為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
因此,財富的使用與其看起來簡陋樸素,不可看起來驕奢。“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寧固。”(《論語—述而篇第七》)
財富不是拿來給自己的臉面裝金的。如果自己沒有什么財富,卻打腫臉做胖子和別人去攀比,那樣終究是不能長久的。風光一時,后悔一世。“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論語—述而篇第七》)
如果當初是歪門邪道而獲得的財富,當初不是通過自己的德行而獲得的財富,是“以身發財”,則必定不珍惜,肆意揮霍,最終也亂七八糟的散開去。“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學》)這是和生財之道聯系在一起的。
最終的總結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篇第四》)欲求富貴,必須修養自身本性,關鍵在自我。孔子在《大學》中亦明確闡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從天子到平民,都要把提高自身品德作為根本,這一根本敗壞了,卻要治理枝末,那是不可能的;好比你尊重別人,別人卻蔑視你,你輕蔑別人,那人卻尊重你,這是不可能的。
關鍵詞: 孔子
本文來源于網絡,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及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