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潛藏一種危險 家長該知道這些事

圖片來自網絡
牽手,是父母對孩子愛的傳遞。可是家長們知道嗎,當握著孩子柔軟的小手時,也許會潛藏著一種危險。臨床上孩子被家人“牽手”致橈骨頭半脫位的病例很常見。肘關節由尺骨、橈骨上端和肱骨下端構成,橈骨頭被周圍的滑膜和環狀韌帶包裹固定,防止橈骨頭脫離它應該在的位置。由于兒童的橈骨頭發育尚不完全,環狀韌帶薄弱,很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尤以5歲以下兒童常見。
寶寶的手或上肢突然受到牽拉時,手臂上的橈骨頭就會被拉離其原本的位置,這時周圍組織就會“跑”進去擠占橈骨頭的地方,妨礙它回到原位,這樣就發生了橈骨頭半脫位。一般以下這些動作有可能引發橈骨頭半脫位:抓住寶寶的手以避免他摔倒;抓住寶寶的手或手腕試圖拉起寶寶;抓住寶寶的手套進上衣的袖子里;拉著寶寶的手或手腕來回擺動;猛拉一下寶寶的胳膊,使他走得更快等。
寶寶出現了“橈骨頭半脫位”,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1.大哭呼痛。突然發生的劇痛,寶寶會在瞬間大哭,大一點的孩子會告訴家長“整只手臂”都痛。
2.拒絕觸碰。為了緩解疼痛,寶寶會盡可能不動受傷的那只手,也會拒絕其他人觸碰。
3.彎曲患肢。寶寶會讓受傷的胳膊呈半屈狀態,一般不會出現腫脹。
當寶寶出現橈骨小頭半脫位時,應該就近求助骨科醫生。一般而言,橈骨頭半脫位的診斷并不困難,有明確的牽拉損傷史,孩子手肘部位疼痛、哭鬧、受傷的一側無法抬舉或取物、橈骨頭處有壓痛等即可診斷。一般情況下橈骨頭半脫位無需手術,只需手法復位即可。復位成功數分鐘后,孩子疼痛就會得到緩解,停止哭鬧,患側也可以做抬手、摸耳朵、舉高等動作。
家長們需注意,復位手法雖然簡單但卻非常專業,不建議家長自行為孩子復位,以免造成二次傷害或延誤病情。復位后一般不需固定,但家長不可再暴力牽拉,以免再次發生橈骨頭脫位。(蔡文全)
[責任編輯:王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