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與古典文學
發布時間:2018-08-13 15:43:47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孫瑋志 | 責任編輯:鄭文媛
就學科分類而言,醫學與文學無疑是不同的學科。但如果從文化層面進行分析,這兩種學科都是將人作為研究對象,“以人為本”是兩種學科的共同本質。醫學治療人體痛苦,文學幫助人類探索心靈歸宿。在分析醫學與文學的形成過程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兩種學科都曾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二者存在天然的共通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大樹上的不同“分枝”,兩種學科同根同源,有著本質上的內在關系。
中國傳統醫學依托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進行傳播。在傳統文化的早期階段,文化呈現出一種綜合的形態,這種形態成為孕育中國傳統醫學與古典文學的共同搖籃。在這兩個學科尚未獨立分離出來的時候,中國傳統醫學與古典文學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雜糅現象。無論是詩歌、民歌、民謠還是市井小調,都是古代醫學重要的傳播載體。以《詩經》為例,其中有大量關于醫學內容的描寫,其中對陰陽、五行、臟腑、疾病、醫療、藥物等均進行了相關記述。僅以藥物為例,《詩經》中記錄的目前已知的花草種類有149種,能夠作為藥物使用的種類大約有60種,例如:芣苢——車前子,蝱——貝母等。在《詩經》中提及的具有藥用價值的事物,木本植物大約有20種,比如桐、柏、梨、槐;蟲類入藥品種超過90種,包括蟾蜍、蠆(全蝎)、蛇。此外,在閱讀《詩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醫學有明顯關系的內容,比如《國風·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陟彼高岡,我馬玄黃……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這首詩講述的就是對疾病的基本認知,其中“虺隤”指的是馬罹患疾病,無法實現登高。而“玄黃”指的是馬生病出現變色的情況。“瘏”說明馬的病非常嚴重,已經無法前進。“痡”意味著人生病后無法順利行走。《詩經》對中草藥治療疾病的療效等情況也有記載?!对娦颉吩疲?ldquo;《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認為芣苢(車前子)具有治療女性不孕問題的功效?!洞笱?middot;生民》云:“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其中“夙”,現代解讀為肅,指女性身懷六甲后生活嚴肅,有著注重胎教的意味。
《詩經》不是真正的醫學著作,但卻開了以文傳醫的先河。后世的醫學著作很多都繼承了這一文化傳統,呈現出濃郁的文學色彩,特別是詩詞歌賦等文學體裁,在脈學、方劑、藥學、針灸及各科醫學著作中都有廣泛運用。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就很典型,其中有著大量關于脈學的絕句,比如“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這四句詩就將浮脈的位置、脈象、臨床價值等描述得非常清楚。
事實上,很多醫學古籍本身就是有著豐富文學價值的作品。在閱讀這些古典醫學著作時,往往能夠體驗到文學中的那份恬然和深邃。僅以中國經典醫學中最早的系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來看,其中很多記述就充滿了文學色彩。其開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以充滿文學色彩的筆法論述了傳統醫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蘊含中國傳統醫學知識。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與醫學相關的著作很多,包括《左傳》《莊子》《呂氏春秋》等,都匯集了大量醫藥寓言故事。《三國演義》《金瓶梅》《紅樓夢》《醒世姻緣傳》《老殘游記》等名著中的醫學思想更是豐富。僅以《三國演義》為例,書中對疾病的描述頗多,曾借書中人物之口,論述過曹操的頭痛、司馬昭的中風、姜維的心絞痛、劉備的痢疾等。類似這種文學作品中涉及醫學知識的情況很多,在不同時期的市井文學中,都有著明顯與醫學相關的內容?!剁R花緣》中記錄的醫方數量達到17個,或者是作者李汝珍自擬,或者是民間驗方,都有一定實踐功能。清代醫家陸以湉《冷廬雜識》曾言:“《鏡花緣》說部,征引浩博,所載單方,以之治病輒效。”《紅樓夢》中涉及的疾病有114種,方劑共45個,對藥物的描述超過120類,其中對林黛玉病情的描述,一直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林黛玉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在中醫看來正是肺腎陰虛的一個病征,而《紅樓夢》中對林黛玉性格與命運的描述,與其疾病的變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在某些情節中直接將作者的醫學觀點表達出來,比如,在第八十三回中,王太醫給林黛玉的診療記錄:“六脈弦遲,素由積郁。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定受其殃。”由一斑而窺全豹,僅一部《紅樓夢》就有著如此豐富的醫學內容,如果系統地梳理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其中所包含的醫學知識恐怕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中國傳統醫學作品承載著中國文學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醫儒不分家。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很多文學大成者走上了醫學道路,而醫者中兼通醫學與文學的也是大有人在。比如魏晉著名學者皇甫謐不僅在文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有《帝王世紀》《高士傳》等作品,同時對中醫針灸也頗有研究,被譽為“中醫針灸學之祖”。他在癱瘓后自發學習醫道,撰寫了針灸學史上重要的奠基之作《針灸甲乙經》。而且,他的哲學觀點在其醫學著作中也有鮮明體現,《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說:“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論述的就是“生命萬物都是由‘氣’這個根源構成”的觀點。東晉著名醫學家葛洪以其醫學成就著稱,但是他在文學與哲學方面的成就同樣令人贊嘆,魯迅先生曾贊譽其筆記體小說《西京雜記》“意緒秀異,文筆可觀”。而他的哲學著作《抱樸子》,不僅論述了大量對道教思想的研究心得,而且有著許多對藥用植物的記載。其中如《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就對許多藥用植物的成長習性、主要產地、狀貌特質、入藥部分及醫治功效等,都作了詳盡的記錄和說明,對中國后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范仲淹提出的“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主張,曾影響了中國歷史上一大批文人士子。其實,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家,對醫道都有著精湛的研究。如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蒲松齡、劉鶚等文學家皆有醫學作品存世。僅以蘇軾的《人參》一詩為例:“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靈苗此孕毓,肩肢或具體。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泚。地殊風雨隔,臭味終祖禰。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上藥無炮灸,龁嚙盡根柢。開心定魂魄,憂恚何足洗?糜身輔吾生,既食首重稽。”就以詩歌的形式,生動介紹了人參的形態、特性、服用方法及服用功效。
中國傳統醫學與中國古典文學,雖然所屬學科不同,但它們共同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相互滋養,彼此融通。這樣的聯系,既賦予了醫學以詩意,也豐富了文學的內涵。
作者:孫瑋志(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