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V无码一级片-亚洲欧美激情综合第一区-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机械有限公司|www.fsprs.com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寧靜致遠?

來源:天下賈氏一家親時間:2019-09-05 15:48:48編輯:蕾格格 當前位置:首頁 > 智慧人生 手機閱讀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寧靜致遠?

1567670200703063.jpg 

古人云:寧靜致遠。

如果一個人在多數情況下都能擁有寧靜的心態,他才能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在事業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那么如何得到并維持內心的寧靜呢?

-   1   -  

《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要想獲得內心的靜,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屬,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和愿意為之奮斗終身的人生目標,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說的“志于道”。

“道”不是一般的人生目標,而是一種具有理想性的人生使命。

一般人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欲望得不到收攏,心就不定。

當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之后,心才能定下來,就不會被外在各種誘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顧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內心的貞靜。

《大學》接著講“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內心寧靜,才能夠實現心安理得、心態安寧,才能夠進行縝密的思慮、周詳的謀劃。只有通過縝密思慮,周詳謀劃,事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1567670242935396.png

-   2   -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兒子丟了一塊表,他一邊抱怨,一邊胡亂地翻騰著四處尋找,可是老半天也沒有找到,于是氣呼呼地出去了。這時,父親悄悄進了兒子的房間,不一會兒就找到了表。

兒子問:“您怎么找到的?”

父親說:“我就安靜地坐著,一會兒就能聽到嘀嗒嘀嗒的聲音,表就找到了。”

類似經歷,我們可能都體驗過。稍一思考,馬上就會發現寧靜對我們是何等的必要。

在傳統文化中,佛教和道教關于靜修的理論和方法很多。宋明儒家吸收了佛道二教的內容。但儒學與佛、道不同,它不是宗教學說,不主張通過退隱的方式去達到修身的目的。

不管是佛教也好道教也罷,大都是要出家修行,一般是隱居名山大川,尋找一處靜謐所在,修建寺院道觀以避世修行。

儒家雖借鑒佛、道很多靜坐、靜修方法,但在根本立場上卻有大不同。王陽明弟子王畿對此說得最為顯白。

作為王門翹楚,王畿在《悟說》一文中將身心修煉方式歸結為三種:

一是通過語言文字;

二是通過靜坐;

三是通過人情事變的練習。

他說:得之于語言文字的好像是門外的寶貝,還不真正屬于自己。靜坐也不是徹底的方式。他打了一個精妙的比喻:“譬之濁水初澄,濁根尚在,才遇風波,易于淆動。”

什么意思呢?

靜坐是人為營造的一種靜謐狀態,比如僧人和道士的修行一般都遠離塵世,躲在一個寧靜環境中可得到修身養性的效果。而一旦脫離那種特殊環境,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這就像要使一盆渾水變清,可以將其安靜地放置若干時間,就變得澄清。但這只是暫時的,一旦遇到風波搖晃,沉渣就會泛起,清水重新變成渾水。

mmexport1567670224657.jpg

-   3   -  

那么怎樣才能徹底實現身心的修煉呢?

按照儒家的看法,那就是通過“人情事變”的磨練。

這也是陽明學派特別倡導的“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方有益”。在陽明學派看來,“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其實朱熹雖重視靜坐,但也僅將之視為方便法門而非根本方法。他說:“圣賢教人,豈專在打坐上?要是隨處著力,如讀書、如待人處事、若動若靜、若語若默,皆當存此。”

也就是說,在社會人生的事事物物、方方面面去磨練修養自己,才是根本修養之道。

我們每時每刻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沖突、緊張和矛盾,就需在應對這些事務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去磨練自己,提升自己對不良情緒的控制能力,養成內心的寧靜。

可見,朱熹和王陽明都主張“在事上磨練”,這正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和正視現實的修養原則。

實現內心寧靜,方式很多,但前提是須意識到需要寧靜,意識到過于忙碌緣于內心過盛的欲望。

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慢人生的腳步,有張有弛,給心靈留一點空白,或許我們就既能實現人生價值,又可收獲人生幸福。


——END——


智慧人生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