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金剛經》學心態
《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生的大問題: “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滾滾紅塵中的蕓蕓眾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靜?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金剛經的主旨。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往往只是責怪環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內心,其實心才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佛法說“一切唯心造”,我們擁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出現什么樣的世界。心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人生的苦樂。擁有健康的心境,是快樂幸福的根本。
不強求
《金剛經》中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為什么不能擁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所以才不能獲得自在。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煩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們的身心永遠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
我們之所以有欲望,是為了膨脹自我,是認為世間有很多東西是真實存在和可以得到的。而真相卻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如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瞬息即逝。因此,對于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看淡,對遭遇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不應該執著。
人總是過多地考慮自己,從自己的欲求出發,想得到文憑、學歷,想得到親情、友情、愛情,想得到財富、金錢、美人,想得到名譽、地位,想得到家庭、事業,想得到健康、長壽……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么是永遠的呢?
肯奉獻
《金剛經》中說:
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布施就是奉獻。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用,或者我自己都一無所有,沒有什么好奉獻的。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片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微笑,任何自己覺得可以利益他人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奉獻。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奉獻成為習慣,你會從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更大的快樂。
世界上懂得奉獻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們往往貪圖別人給予自己的,這其實是最貧窮的想法。一個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學、中學、大學,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給予,究竟又有幾個人想到自己給予了別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給予別人一句善意的勸告,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都是可以給人以啟迪和幫助的,有時甚至是讓人終生難忘的。
奉獻貴在真心和無私,而不是為了沽名吊譽,或謀取錢財。正如《聊齋志異》開宗明義第一篇《考城隍》上所說: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能放下
《金剛經》中說: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精神,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人保持澄明心性。當今時代是一個物欲涌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有些人不再談論人生、理想、國家、社會,而是更多地談論電影、股票、服飾、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
享受現代物質文明是現代人應有的權利,但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陷溺于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人除了物質生活,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實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現代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人都具有“庸人自擾”的本性:對于悠關自身之事作過多的無謂思考,是困擾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這種“能力”不需要有事實依據,但憑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煩惱,那么即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財富,生活也是空虛的。
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于監獄,美味佳肴就是毒藥。古人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