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智慧:你有多謙卑,就有多高貴
恭敬心是功德,恭敬一切眾生,不論對錯,親遠(yuǎn),窮富。
01 有眼不識泰山。
從前有位外地的讀書人,走到泰山山腳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聲念道:“秦川”。
一位農(nóng)夫聽到了,趕緊向他糾正說:“先生,這兒是泰山。”
讀書人回頭瞧瞧農(nóng)夫,再往山頭上瞧瞧,便說:“明明寫的是秦川嘛!”
兩人互不相讓,于是打賭到附近找位老師來裁判。
老師看看農(nóng)夫,又看看盛氣凌人的外地讀書人,慢條斯理地說:“是秦川!”
讀書人樂壞了,得意洋洋的拿著錢走了。
這農(nóng)夫楞住了,問老師:“我雖沒讀什么書,咱泰山人,什么時候變成秦川人了啊?”
“老鄉(xiāng)!沒關(guān)系!就這二十錢,讓他一輩子不識泰山。你看是誰贏誰輸啊?”
那位讀書人因為離泰山太近,仰視“泰山”二字的下面筆畫被遮住了,但是經(jīng)過這曲折變化的結(jié)果,卻使人無不警醒,原來一個人氣勢太盛不夠謙虛,就會像那讀書人一樣,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輩子永遠(yuǎn)不識泰山。
《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兇有吉,唯獨(dú)第十五卦,謙卦,沒有兇,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在《易經(jīng)·謙卦》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tài)守住低處,大吉。
謙卑就是對萬事萬物懷一顆敬畏之心,這份敬畏是源自于敬重。
“謙者,德之柄也。”因為謙虛才能執(zhí)德,驕傲則必失德。
謙卦教導(dǎo)人謙虛,唯有謙虛才能受到尊崇,而光明其德。
人的德行越高,心量也會越來越大,人也就越來越高貴。
如果處處只是看到對方缺點,那只會自找煩惱,就像那位高傲的讀書人,永遠(yuǎn)不識泰山。
相反如果能處處容忍謙讓,只看別人身上的長處,看自己的短處,謙卑一些再謙卑一些,這樣不管做人還是做事,則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guān)懷,自己更容易成功。
02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在老子看來,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下游,從而水往低處流,最終匯流成江。
而一個人是否能在社會中相處得更得人心,就在于他是否能如江海這般甘于居下。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不要瞧不起身邊的小人物,小人物也能給你很大的助益。
戰(zhàn)國四君子中,具有愛才之心的信陵君——魏無忌最富聞名。
有一天,他過城門時,看到一個手捧兵書的老門吏。信陵君急忙下馬,親自走到老者面前,施了個禮,恭敬問道:
“先生何故苦讀兵書,不與他人飲茶閑聊?”
老門吏抬頭看了信陵君一眼,不卑不亢答道:
“老朽雖年事已高,但心有報國之志!”
信陵君甚是佩服,并以禮相別。
第二天,信陵君得知,原來這個老門吏是個智謀了得的隱士高人,心中大喜,于是專程再次拜訪他,請求助信陵君一臂之力。殊知,他遭到了拒絕。
信陵君決定親自上門邀請。
為此,他特地大擺酒席,宴請賓客。等客人全部到齊坐定后,他帶著隨從的車馬,空出車上左邊的座位,前往東門邀請老門吏。
老門吏想觀察一下信陵君對自己的態(tài)度,就穿著舊衣舊帽,登上車子,毫不客氣地坐在左邊的空位上。
只見信陵君拉著駕車的韁繩,態(tài)度更加謙恭了。
上車以后,老門吏告訴信陵君:“我有個朋友在街上肉店里,想煩勞你的車子讓我去拜訪他一下。”
于是,信陵君親自駕車到肉店。
老門吏下車去見他的朋友,故意跟朋友講了很久,同時斜眼偷看信陵君的表情。
只見信陵君臉色溫和,沒有絲毫不耐煩的樣子。
看到信陵君的態(tài)度始終非常恭敬,老門吏這才告別朋友,登車上路。
入席后,賓客們見首席上坐的竟是一個看守城門的窮老頭兒,都大吃一驚。
更為吃驚的是,信陵君特意把左邊的尊位讓給老頭兒,賓客大呼信陵公子請了個招搖撞騙的騙子,但信陵君卻笑而不語,依舊將他奉為上賓。
這位騙吃騙喝的老門吏名叫侯贏。
公元前257年,秦國攻打趙國。
信陵君要帶兵救趙,魏王卻按兵不動,情急之下正是侯贏為信陵君獻(xiàn)上竊符救趙之計,信陵君依計而行,用盜來的虎符調(diào)動10萬魏國兵馬,救下趙國,而侯贏也用自己的死為信陵君攬下了私竊軍符,以下犯上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