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文人墨客的腳步 體味古詩詞里的立夏風情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每逢五月初便是農歷的立夏時節。因天象斗指東南,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意味著即將告別春天,漫長的炎夏拉開了帷幕。古代不少文人墨客,為這個節氣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唐代詩人元稹在五律詩《立夏四月節》中寫道:“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蚯蚓誰教出,王瓜自合生。簾蠶呈繭樣,林鳥哺雛聲。漸覺云峰好,徐徐帶雨行。”意思是說,想要了解春夏之交的節候變化,當從農歷四月里的立夏節開始。仲呂,農歷四月的代稱,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之說;朱明,是夏季的別稱。此時節,蚯蚓從土里爬出,王瓜的藤蔓開始生長,蠶兒的繭子已經成形,林中的鳥兒正在為哺育幼鳥而歡快地鳴叫。當人們迎著夏之霞光,漫步于鄉村田野時,天上如山峰般雄偉的云朵正在慢慢飄移,所經之處下起了雨。你會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唐代詩人韋應物《立夏日憶京師諸弟》中云:“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長風始飄閣,疊云才吐嶺。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立夏來臨,春天漸行漸遠,人們還在懷念往昔的時光,但初夏的景色已展現在眼前了,萬物繁茂,草樹青翠欲滴,枝頭碩果累累,田野莊稼抽穗,風語綠葉婆娑,歌鳥隱于其間,浮云悠悠吹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欣欣然。作者希望遠在京城做官的兄弟們也能與自己一起迎接這無比亮麗的夏天,好好珍惜這美妙的大好時光。
宋代詩人趙友直有一首《立夏》詩,這樣寫道:“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睡起寒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庭臺。”時光荏苒,季節交替,一夜之間,夏天就到了。田野間的麥苗已經變得綠油油的,園林里的黃梅也熟了,散發出陣陣芳香。黃鶯啼叫著仿佛在惋惜春天的歸去,翩翩飛舞的蝴蝶也在留戀凋落的殘花。睡眼惺忪的詩人獨倚窗前,靜靜地注視著槐蔭遮掩下的亭臺,心卻飛到了天外。詩句中,表達了詩人內心“春光易逝,夏思綿長”的感慨。
大詩人陸游的《立夏》詩云:“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槐柳蔭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在立夏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美好愿望。看到這樣一群朱色人馬,使人感覺到暖熱將至,炎熱的夏天就要開始了。
而陸游在另一首詩《幽居初夏》中,則這樣描繪初夏的風光:“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槐柳樹蔭濃濃,小徑幽幽,歸途裊裊。湖水滿溢時可見到白鷺翻飛,湖畔處處草長鳴蛙。新出的竹筍早已成熟,美麗的辛夷花卻剛剛綻放。但縱使風景醉美,詩人卻心中愁緒漫漫,四顧惘然,無人可訴說。
在立夏的時空里,細細品讀這些意境深遠的詩詞,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人生的享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