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V无码一级片-亚洲欧美激情综合第一区-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机械有限公司|www.fsprs.com

賈誼[西漢】

來源:天下賈氏一家親時間:2018-11-29 11:07:08編輯:網(wǎng)絡 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記錄 手機閱讀

賈誼

  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1.jpg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賈誼出生于洛陽(河南郡郡治所在地),少有才名,師從荀況學生張蒼。漢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即以能誦詩書善文聞名于當?shù)兀幽峡な貐枪珜⑵湔僦麻T下,對他非常器重,在賈誼輔佐下,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安定,時評天下第一。

  漢文帝登基,聽聞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為廷尉,吳公因勢舉薦賈誼。漢文帝征召賈誼,委以博士之職,當時賈誼21歲,在所聘博士中年紀最輕。出任博士期間,每逢皇帝出題讓討論時,賈誼每每有精辟見解,應答如流,獲得同儕的一致贊許,漢文帝非常欣賞,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便升任為太中大夫。

針砭時弊

  賈誼初任太中大夫,就開始為漢文帝出策。漢文帝元年,賈誼提議進行禮制改革,上《論定制度興禮樂疏》,以儒學與五行學說設計了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以進一步代替秦制。由于當時文帝剛即位,認為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針對當時“背本趨末”(棄農(nóng)經(jīng)商)、“淫侈之風,日日以長”的現(xiàn)象,賈誼上《論積貯疏》,提出重農(nóng)抑商的經(jīng)濟政策,主張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漢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政治上,賈誼提出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鑒于賈誼的突出才能和優(yōu)異表現(xiàn),文帝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都嫉妒賈誼,進言誹謗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漢文帝亦逐漸疏遠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

謫居長沙

  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地處南方,離京師長安有數(shù)千里之遙。賈誼因貶離京,長途跋涉,途經(jīng)湘江時,寫下《吊屈原賦》憑吊屈原,并發(fā)抒自己的怨憤之情。時周勃被捕系獄,賈誼上疏《階級》,建議文帝以禮對待大臣。 

  文帝時,把蜀郡的嚴道銅山賜給鄧通,又允許吳王劉濞開豫章銅山鑄錢,因此,“鄧氏錢”和吳錢遍布天下。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賈誼在長沙又向文帝上《諫鑄錢疏》,指出私人鑄錢導致幣制混亂,于國于民都很不利,建議文帝下令禁止。

  賈誼做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鳥(貓頭鷹)飛入房間,停在座位的旁邊。貓頭鷹像鵑,舊時視為不吉祥之鳥。賈誼因被貶居長沙,長沙低洼潮濕,常自哀傷,以為壽命不長,如今鵩鳥進宅,更使他傷感不已,于是作《鵩鳥賦》抒發(fā)憂憤不平的情緒,并以老莊的齊生死、等禍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脫。

再入宮廷

  謫居長沙三年后,漢文帝想念賈誼,征召入京,于未央宮祭神的宣室接見賈誼。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談論完了,漢文帝說:“我很久沒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比不上他啊。”  

  賈誼這次回到長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變化,灌嬰已死,周勃遭冤獄被赦后,回到絳縣封地,不再過問朝事。但文帝還是沒有對賈誼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任職所在地更近朝廷,而且梁懷王劉揖是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也算是對他的一種重視。  

政論天下

  賈誼任梁懷王太傅,雖在梁國封地,但仍體察政事,居安思危。這一時期,匈奴強盛,常侵犯漢朝邊疆;漢朝剛剛建立,法規(guī)制度粗疏而不嚴明;諸侯王超越本身的權力范圍,占據(jù)的土地超過古代制度的規(guī)定,淮南王、濟北王都因為謀反而被誅滅。賈誼因此多次上疏陳述政事(《治安策》),大體上圍繞匈奴侵邊、制度疏闊、諸侯王悟凝等三個問題而展開論述。 

  文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73年),淮南王劉長陰謀叛亂,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劉長在途中畏罪自殺。第二年(公元前172年),文帝又把劉長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賈誼擔心文帝接著還要把劉長的幾個兒子由列侯進封為王,上疏文帝,進行勸告,但是文帝并沒有采納賈誼的意見。 

英年早逝

  漢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賈誼32歲,隨梁懷王入朝,梁王劉勝墜馬而死,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jīng)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郁。

  梁懷王無子,按例他的封國就要撤銷。賈誼認為,這樣做對整個局勢不利;建議為梁王立繼承人,或者讓代王劉參遷到梁國來;擴大梁國和淮陽國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黃河,后者南到長江,從而連成一片。文帝聽了賈誼的建議,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另遷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從后來吳楚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堅決抵御的作用來看,根據(jù)賈誼的這個建議所作的部署,確實是深謀遠慮。

  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賈誼在憂郁中死去,年僅三十三歲。


主要成就

人物思想

儒家

  西漢初年,儒生陸賈與叔孫通等人在總結秦亡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用儒家治國的設想,但未及付諸政治實踐。西漢初期,賈誼沖破文帝時道家、黃老之學的束縛,將儒家學說推到了政治前臺,制定了仁與禮相結合的政治藍圖,得到了漢文帝的重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賈誼認為秦亡在于“仁義不施”,要使?jié)h朝長治久安,必須施仁義、行仁政。同時,賈誼的仁義觀帶有強烈的民本主義的色彩。賈誼從秦的強大與滅亡中,看到了民在國家治亂興衰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以這種民本主義思想為基礎,賈誼認為施仁義、行仁政,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愛民,“故夫民者,弗愛則弗附”,只有與民以福,與民以財,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以愛民為主要內(nèi)容的施仁義、行仁政的思想是賈誼政治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  

  在研究歷史的同時,賈誼對漢朝的社會現(xiàn)實也進行仔細考察。賈誼認為,當時的情況是,在表面平靜的景象之后已隱藏著種種矛盾和行將到來的社會危機:農(nóng)民暴亂已時或出現(xiàn);諸侯王僭上越等、割據(jù)反叛,已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嚴重威脅;整個社會以侈靡相競、以出倫逾等相驕,社會風氣每況愈下。因此,在賈誼看來,面對這樣一種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丑的社會現(xiàn)實,不能遵奉黃老之術,必須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因此,叔孫通等人倡導的制禮儀、明尊卑、以禮治國的主張,也成了賈誼政治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仁與禮,賈誼為漢朝提出了一個仁以愛民、禮以尊君的忠君愛民的儒家式的政治統(tǒng)治模式。

法家

  與陸賈、叔孫通等人一樣,賈誼也非一個醇儒,尤其是為了解決漢朝中央政權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法家的權勢法制思想也已被賈誼吸收到了其思想體系之中。賈誼認為:施仁義主要是對民而言的,對于當時擁有強大勢力并隨時可以反叛中央的諸侯王,單靠仁義恩成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權勢法制,“仁義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勢已定、權已足矣,乃以仁義恩厚因而澤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制,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刃不折則缺耳。”

道家

  賈誼在《道德說》中借助于漢初非常流行的《老子》的學說,試圖為儒家的道德論尋找一個宇宙觀的基礎,表現(xiàn)了漢儒自陸賈以來自覺地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充實儒家思想體系的新動向。

  賈誼認為,陰陽、天地、人與萬物都由德生,而德由道生。道是宇宙萬物的最終本源,而德則是宇宙萬物的直接本源。德有六理:道、德、性、神、明、命;德有六美:有道、有仁、有義、有忠、有信、有密。賈誼試圖用《老子》的道德說來為儒家的道德倫理提供依據(jù),這種吸取道家的思想因素以為儒家的道德倫常進行形而上的哲學論證,為后來董仲舒全面吸收道家學說以重構儒家思想體系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思想資料。


政治貢獻

  縱觀賈誼一生,雖受讒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政論和建議,文帝還是比較重視,大略是實行了的;賈誼在政治、經(jīng)濟、國防以及社會風氣等方面的進步主張,不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對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禮治天下

  賈誼指出危害西漢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們企圖叛亂的陰謀。他回顧歷史,列舉事實說明分封諸侯王的害處。指出諸侯王的叛亂,并不取決于是疏是親,而是取決于“形勢”,取決于他們力量的強弱,從“形勢”來解釋諸侯王反叛與否。因此,賈誼得出的結論是:“疏者必危,親者必亂”。

  根據(jù)異姓諸侯王反叛的歷史教訓和同姓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險,賈誼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禮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禮制,就是針對諸侯王在禮制上的僭越,強調(diào)必須嚴格區(qū)分等級,使諸侯王嚴格按人臣之禮行事,從而維護天子的最高威嚴。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據(jù)“大都強者先反”的歷史教訓,賈誼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在原有的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盡而止”,力量也就愈來愈削弱下去了,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景帝劉啟時,晁錯提出“削藩”政策,是賈誼主張的繼續(xù);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證明了賈誼對諸侯王分析的正確性。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候,頒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方針的全面實行了。 

  另外,在《宗首》、《藩強》、《權重》等文章中,賈誼還闡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在《大政》、《修政》中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重農(nóng)抑商、以農(nóng)為本

  賈誼認為,富商大賈與諸侯王相勾結,有恃無恐,僭越禮制,又要農(nóng)民供給他們以奢侈的生活資料,因而導致了廣大農(nóng)民貧困。因此,賈誼主張重視農(nóng)民,提倡儉約,反對奢侈之風。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賈誼上《論積貯疏》,緊密圍繞“積貯”的論題,從正反兩面論證加強積貯對國計民生的重大意義,對于維護漢朝的封建統(tǒng)治,促進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經(jīng)濟,鞏固國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貢獻,客觀上符合人民利益,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他的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提倡積貯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鑒的價值。同時,賈誼指出,商人賣奴隸,窮極奢侈,不尊重國家制度,冒犯皇帝尊嚴,主張儉約,禁奢靡之風。

  在貨幣政策上,賈誼承認貨幣流通的客觀性質,不認為單憑君王權力就可以解決貨幣問題。因而賈誼建議禁止私人鑄錢、由中央壟斷造幣的原料,統(tǒng)一鑄錢,即不讓銅流布于民間,也不準老百姓私自采煉銅礦。可惜文帝未執(zhí)行,以至幣制混亂。賈誼的貨幣主張,在客觀上已為后來漢武帝時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五銖錢制度,即所謂“三官錢”的流通開辟了道路,武帝時期禁止鑄錢的政策正是賈誼思想的延續(xù)。 

儒法結合、瓦解匈奴

  賈誼對待匈奴思想的出發(fā)點,是傳統(tǒng)儒家的華夷之辨,四境少數(shù)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因而,在北方匈奴問題上,賈誼認為和親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擾,提出儒法結合的戰(zhàn)略思想,即“德戰(zhàn)”:“以厚德懷服四夷”, [47]  輔以“三表 、五餌 ”之術。賈誼認為,只要實行他的“三表”、“五餌”的策略,便可以爭取匈奴的民眾,孤立單于,并進而降服單于。 

  賈誼對他這套制服匈奴的措施頗具信心,所以他向文帝毛遂自薦,愿意親自來實行其計劃。 [52-53]  賈誼主張用和平的手段瓦解敵人的策略,因而西漢贏得了30 多年國內(nèi)建設的和平環(huán)境,為武帝最終戰(zhàn)勝匈奴奠定了實力基礎,故其功不可沒。 [54] 


文學成就

散文(參見賈誼的作品詞條《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等)

  《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一類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如《陳政事疏》;還有一些是雜論。

  賈誼的政論文,主要是一些陳政事的疏奏,為數(shù)不多,但成就巨大。一方面,他吸取戰(zhàn)國儒道法三家思想而又“案之當今之務”,使其政淪文具有適應時代需要而“經(jīng)世致用”的特色,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另一方面,他繼承戰(zhàn)國之文“敷張文辭”的寫作手法而又更加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使其政論文具有將說理與情感、氣勢、形象相結合而聳動人主視聽的特色。

  賈誼的政論散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非凡,全面地闡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鮮明地體現(xiàn)了漢初知識分子在大一統(tǒng)封建帝國創(chuàng)始時期積極用世的人生態(tài)度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標志著中國散文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說,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

除此之外,賈誼《新書》中還有一些雜論文章,語言或樸實淺顯,或生動形象,敘事說理均有特色。 [55] 

(參見賈誼的作品詞條《吊屈原賦》、《鵩鳥賦》等)

  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是在楚辭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一種文體。漢賦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摹仿屈原《離騷》體的騷體賦,一種是漢代新創(chuàng)的散體大賦,它日益發(fā)展,成為漢賦的主體。賈誼賦在賦史上具有“振其緒”之功。既上承楚騷的余緒。又奠定了漢代騷體賦的基礎。

  在賈誼僅存的四篇賦中,《吊屈原賦》是漢初騷體賦的代表作,“辭清而理哀”(劉勰),是以騷體寫成的抒懷之作,也是漢人最早的吊屈之作,開漢代辭賦家追懷屈原的先例。 

  《鵩鳥賦》在藝術形式上,受莊子寓言影響,以人鳥對話展開,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式之先河;同時此賦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有散文化的傾向,體現(xiàn)著向漢大賦的過渡(馬積高《賦史》)。 


主要作品

  劉向編為《新書》十卷,共五十六篇,已散佚不全。明人輯有《賈長沙集》,今人輯有《賈誼集》。


  政論散文 《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    

  辭賦   《吊屈原賦》、《鵩鳥賦》、《惜誓》、《旱云賦》、《簴賦》    



人物評價


總評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又奠定了漢代騷體賦的基礎。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涌,詞句鏗鏘有力,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


歷代評價

  司馬遷:“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班固:“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shù)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傳云。”

  劉向:“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劉歆:“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 

  劉勰:“賈生浮湘,發(fā)憤吊屈,體同而事核,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  

  蘇軾:“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李東陽:“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 

  歸有光:“若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jié),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勛,有不可一二數(shù)者。” 

  王夫之:“王安石之于誼似矣,而誼正......然則世無逆求于已,已未豫圖其變,端居臆度而欲四海而經(jīng)營之,未有能濟者也。充誼之志,當正學之世,盡抒其所蘊,見諸施行,殆可與齊黃并驅乎?” 

  袁枚:“生不死,帝必用生;生用其所施,必遠過晁、董。而卒之天奪其年,豈非命耶?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過哀,思文帝之恩,惜梁王之死,蓋深于情者也,所以為賢也。” 

  魯迅:①“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鼂錯之深識為倫比矣。”②“惟其后之所以絕異者,蓋以文帝守靜,故賈生所議,皆不見用,為梁王傅,抑郁而終。”

  毛澤東:“(《治安策》)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及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賈島【唐】

人物記錄本月排行

人物記錄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