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氣歌》里面,講了12位忠貞之士,他們都有哪些典故?
文天祥獄中所做的絕命詩《正氣歌》,可以說是中國文人氣節的代表匯總,全詩中引用多個古代文人關于氣節的典故,下面以史為鑒給大家簡單講一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上面便是《正氣歌》原詩,其中從“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開始,一共講了六組十二名歷史上以氣節著稱的文人代表。
一,太史簡,董狐筆
太史簡和董狐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史家的代表人物,以忠實記錄歷史,寧死不改真相聞名。
太史簡是齊國史官,因為紀錄大臣崔杼弒君,被崔杼所殺,繼任的太史是被殺太史的弟弟,同樣寧死不改。崔杼連殺三人都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寫在歷史上。
董狐是晉國史官,趙盾的弟弟趙穿殺了晉靈公,董狐認為這是趙盾指示的,于是在歷史上記載“趙盾弒君”,趙盾也拿董狐沒辦法。
二,張良錐,蘇武節

張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始皇滅掉后,他一心要替韓國報仇。后來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新鄉縣南)伏擊出巡的秦始皇,誤中副車。
蘇武就不用說了,是個中國人都知道蘇武在貝加爾湖邊牧羊十九年只為回歸漢朝的故事。
三,嚴將軍頭,嵇仕中血
嚴將軍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嚴顏,嚴顏張飛打敗活捉,要他投降,嚴顏回答說; “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張飛見其威武不屈,把他釋放了.。
嵇紹是著名的嵇康之子,給著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做侍中,八王之亂時,晉惠帝戰敗,自己都臉部受傷,中三箭,百官及侍衛人員都紛紛潰逃,只有嵇紹莊重地端正冠帶,挺身保衛天子,叛兵司馬穎的軍士把嵇紹按在馬車前的直木上要殺。晉惠帝說:“這是忠臣,不要殺他!”軍士回答道:“奉皇太弟(司馬穎)的命令,只是不傷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殺害嵇紹,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為他的死哀痛悲嘆。等到戰事平息,侍從要浣洗御衣,晉惠帝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白癡皇帝晉惠帝在歷史上深有罵名,但在對待嵇侍中的時候,他也知道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不好,嵇侍中血可以說是忠臣的代表
四,張睢陽齒,顏常山舌

張巡在安史之亂時堅守戰略要地睢陽,每次上陣督戰,大聲呼喊,牙齒都咬碎了。
睢陽城破后被俘,敵將問他:“聞君每戰,皆目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張巡回答說:“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
敵將“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
顏杲卿在安史之亂時任常山太守,因為對抗叛兵,遭到重點圍攻,后來城破被俘,顏杲卿當面大罵安祿山,被叛兵鉤斷舌頭,仍不屈,最后被殺。
五,遼東帽,出師表
遼東帽是三國時期名士管寧因為中原大亂,避禍遼東,在遼東講學期間經常戴一頂黑色的帽子,因此遼東帽成為古代名士,安貧樂道氣節的代表。
出師表說的很明白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六,渡江楫和擊賊笏
渡江楫說的是聞雞起舞的東晉祖逖。祖狄念念不忘收服中原,他率兵北伐渡長江時,敲著船槳發誓北定中原,后來終于收復黃河以南失地。
擊賊笏說的是唐德宗時的大臣段秀實。唐德宗時期節度使朱泚(cǐ)稱帝,占據長安。朱泚召集段秀實前來開會,結果段秀實戎裝與會,大罵朱泚狂賊,以象笏猛擊其額頭。朱泚血流污面,匍匐而走。朱泚的衛士圍住段秀實,將其亂刀砍死。

文天祥的正氣歌,其中所舉例的十二個文人中,有一半都為叛兵所殺,可以想見文天祥被俘后早有死志。
可惜如此英雄人物,竟然在教科書上不能成為民族英雄,理由是荒謬的:“不是反抗外敵”!以史為鑒不知道肉食者們有沒有好好領會上面十二位氣節千古文人的故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