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喝茶比喝水更補水
入伏這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正式開啟了“鐵板燒”模式,哦不,三伏天模式。
三伏天是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俗話說:熱在三伏。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莫名其妙的腦子里就想到了葛優躺......
伏天的說法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里明確地記載著:“秦德公二年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此外,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這個時候的養生,重在補充水份和祛濕。伏天期間,大家出汗多,容易導致體內鹽分和水分流失,因此一定要多補水。
茶葉中含有大量無機鹽,可以補充人們流失的鉀鈉,所以夏天喝茶比喝水更解渴!南方的功夫茶飲,雖小杯小泡,但不經意間反倒讓人喝下不少,實為飲茶補水的好方法!

這時喝茶應喝些溫熱的茶,如老白茶、紅茶、綠茶、普洱茶。
這些茶性溫熱,可以幫助人體驅寒養胃。另外三伏天養生的另一個要決是“祛濕”,因為這時不光熱還潮濕,人身體的寒熱往往都伴隨著濕氣,所謂濕寒、濕熱。
除此之外,伏天還可以試試姜茶。
“冬吃蘿卜夏吃姜”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姜性溫,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經常吃姜可以補陽氣。
而且,生姜還能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三伏天喝姜茶,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保健方法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