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林
賈大林建立了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篇,另外主編10本專著,參加編寫30本著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農業工程篇副主編。1979、2984、1987年獲農業部一等獎,1992年獲部、1994年獲國家特等獎,1988年獲國務院一級獎勵。
人物簡介
賈大林(1923-2003) 男,1923年9月出生,研究員。1946年畢業于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工學系(今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水利系前身)。1961年莫斯科水利工程學院研究生畢業,獲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所所長。從事黃淮海平原鹽漬土改良和節水農業研究50年。1952年國內首次試制噴灌機成功。1960年提出鹽漬土沖洗理論公式和積鹽、脫鹽過程;1967年提出排灌平肥綜合措施改良洪門鄉鹽堿地0.25萬公頃;1984年提出截滲減壓,調控地下水,結合農業措施改良背河洼地1 .6萬公頃;1987年提出治水、改土、調整農業結構,良種良法區域治理體系。“七五”為國家攻關項目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課題主持人之一,取得成果116項,經濟效益74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第二完成人)。1981年提出節水農業概念,建立了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在商丘做出樣板,開拓了節水農業研究道路。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篇,另外主編10本專著,參加編寫30本著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農業工程篇副主編。1979、1984、1987年獲農業部一等獎,1992年獲部、1994年獲國家特等獎,1988年獲國務院一級獎勵。
人物生平
賈大林,字壬秋,1923年9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的職員家庭,祖籍北京市通縣(現通州區)。他幼年時隨父在關東,經歷了日偽統治下,民不聊生、動蕩不安的苦難生活,從小就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1942年,賈大林從北平市立第一中學畢業,懷著科學救國的志向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工學系。大學期間,他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優異,一直名列前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受地下共產黨員蔣振寶(原天津農科院黨委書記)等影響,他積極參加地下黨領導的“趣味生活社”和“祖國劇團”的活動,團結同學,走向進步。在學校除了學習進步書刊、唱革命歌曲外,還參加了話劇“雷雨”、“日出”、“流亡三部曲”演出。這一年12月,他被選為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同學會主席、北大六學院畢業同學會副主席。作為學生代表之一,曾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發動學生請愿,反對國民黨政府“不發北大畢業證書”的活動。
1946年北京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到東北東遼河工程局任工程員,參加修建當時全國最大的水利樞紐“二龍山水庫”。1947年9月他回到北平,在北平農事試驗場農業工程研究室任技佐,從事暗管排水試驗研究。1948年夏季,他加入地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職業青年聯盟”。北平解放的前夕,他白天在試驗場上班,晚間參加“祖國劇團”的活動,在白色恐怖下掩護地下黨員鄭天健(“祖國劇團”團長,后曾任廣西文聯副主席)。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賈大林參加新成立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任理化系助理研究員,同年10月10日,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提倡科研要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賈大林隨徐叔華等專家對渤海灣鹽堿地進行調查研究。第一年從河北黃驊縣(今黃驊市)沿渤海灣北上直至秦皇島、山海關;第二年又從天津經黃驊沿渤海灣南下直至山東濰坊的昌邑一帶;第三年在天津軍糧城稻作試驗站蹲點,進行節水種稻改良鹽堿地試驗。并在前蘇聯專家幫助下,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功的研制出中國第一臺噴灌機。
1956年11月,賈大林被選派到前蘇聯莫斯科水利工程學院讀研究生。1961年1月,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學成回國后正值國內大規模引黃灌溉招致土壤鹽漬化大發生,來到河南新鄉,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水利土壤改良研究室主任。他深入生產實際,在河南新鄉、民權等縣蹲點從事鹽堿地改良研究。1980年后任農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員。1987年,調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副組長。在任所長期間,他還兼任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與開發課題和專題主持人,與石元春教授共同主編《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區劃》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