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有福
賈有福,男,(1931年4月-2006年10月)小鑼書演員,藝名賈好笑,別稱“佛堂麻痢”。義烏市佛堂鎮竹園村人。他自幼喜愛民間藝術,17歲學藝,1952年拜杭州藝人羅笑鋒為師,擅長小鑼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曲目有《新舊社會對比》、《童養媳的苦楚》等。曾在慰問解放演出中受到獎勵。一九八八年金華地區匯演中,他創作并演出的《接婆婆》獲二等獎,一九九零年參賽的《好事多磨》獲一等獎,他的唱詞幽默風趣,群眾十分喜歡,家喻戶曉。
主要榮譽
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會員,義烏市第七、第八屆政協委員,義烏市曲藝家協會顧問,義烏市曲藝團顧問,1998年12月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授予浙江省“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藝人歷程
少年多舛
13歲自食其力
1931年4月,賈好笑出生于義烏佛堂一個木匠家中。這是個木匠世家,賈好笑的爺爺是個木匠,其父也是子承父業。
賈好笑長子賈東初介紹,他爺爺的木匠手藝當時在佛堂、蘭溪等地曾名噪一時。“聽說爺爺年輕時在蘭溪還當過類似現在的建筑行業協會會長之類的官。”賈東初說,“曾有一年,他共參與造了三處十八間房。”
賈好笑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姐姐、兩個弟弟。賈好笑出生時,他父親已經36歲。不知是否與自己中年喜得貴子有關,賈好笑的父親給長子取了個“有福”。由于父親有一門好手藝,賈好笑的童年生活較之同齡人還是不錯的。然而,1944年這一切驟然發生了變化。那一年,賈好笑的父親因病去世,享年49歲。父親去世時,賈好笑年僅13歲。當時,賈好笑家面臨的情況是,大姐出嫁不久,母親尚要養育兩女三子。更為嚴峻的是,由于賈好笑的父親生前樂于捐贈,去世后并沒有留下什么家業。在這種狀況下,13歲的賈好笑在上了三年學之后輟學,開始賣燒餅貼補家用。賈好笑的次子賈東紅說,小時候曾聽父親說起,爺爺去世后,家境變得極為困頓,最窘迫時一年曾壘過六次灶(六次變遷),最后租住于一祠堂內。
拜師學藝
與小鑼書結緣
賈好笑是怎樣和小鑼書結緣的?坊間版本很多。賈東初的說法是,父親的爺爺去世后,父親先是賣煤餅,后來在佛堂一家私營企業打工,之后隨佛堂當地人一起出門賣電池粉。電池粉在當時是一種相當走俏的商品,后來由于貨源緊缺,父親拿不到貨,只好返回家中無所事事。賈東初說,那一年可能正是1952年,也就是父親認識師父羅笑鋒的時候。父親與羅笑鋒是怎么相識的?賈東初說父親在世時也沒有提起。不過,賈東初說他曾聽人說起,1952年,羅笑鋒曾在佛堂物資交流會期間來演出過,這可能正是父親與羅笑鋒相識的時候。
賈東初說,父親跟羅笑鋒學藝,大概有三年時間。在學藝后期,大多由父親等人在臺上演出,而羅笑鋒則在臺下指點。當時,演出的地點大多在新昌、嵊縣(今嵊州市)一帶。
對于父親的師父羅笑鋒,賈東初說他年幼時曾見過兩次面,但由于時隔已久,已記不太清楚;只記得羅笑鋒是蹺腳的,此外他還有高中文化程度。
婚姻生活
26歲時娶妻
學藝三年后,賈好笑出師。與其父親一樣,賈好笑早年大多以蘭溪為根據地,說唱賣藝兼營梨膏糖。憑其語言幽默詼諧,舉手投足都是戲,賈好笑很快在蘭溪站穩了腳跟。也就是在蘭溪時,賈好笑與其妻子嚴玉羚相識并成婚。
今年(2001年)70歲的嚴玉羚身板硬朗,能說一口流利的義烏佛堂話。幾天前的一個晚上,嚴玉羚向記者及其兒女回憶了當初與賈好笑相識相戀的過程。
嚴玉羚是蘭溪墩頭鎮人,1956年,她剛好20歲。那年的農歷九月中旬,墩頭鎮附近有多個村子先后要舉行交流會,賈好笑來到了墩頭,并在鎮上的一家歇夜店(鄉鎮的小旅館)落腳。白天,賈好笑出門賣藝,晚上則回來。這家歇夜店距嚴玉羚家只有十來米路,老板娘與嚴玉羚也熟識。